【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印度河文明
指以西元前三千年左右为中心,繁荣于印度西北境印度河流域约五百年的文明。根据近年出土的莫汗佐达罗(Mohenjo Daro)及哈拉巴(Harappā)两遗迹之研究,可知其属铜石器时代文明。
语义为“死丘”的莫汗佐达罗,占地约一点六平方公里,由上部三层(后期)、中部三层(中期)、下部一层(初期)共七层所构成。上下层之年代约相隔五百年。而距此地东北六五0公里之哈拉巴的出土品,则与前者为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同一文化的都市遗迹。不过规模较大。二市的道路整齐,显然经事先规划。可谓为世界建筑的先驱。除住宅外,亦有贮藏室、大浴场、市场等公共设施。居民主食小麦、大麦等谷类。从许多陶(terracotta)制女神像遗物得知,其地与西亚、中亚一带同样盛行女神信仰,且不排斥偶像崇拜。故留存甚多树木、动物、性器崇拜等原始遗物。又,虽有墓地遗迹的挖掘,但对其埋葬死者的方式、政治型态、王宫的存在仍无法详知。
在同属印度河流域的旃符达罗(Chanhu-daro)、阿母利(Amri)、朱卡尔(Jhukar)等处,亦发现铜石器并用文化的遗迹。这可能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埃及(Egypt)等地,同为源于大河流域的太古文明。又就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而论,虽不能谓其仿自苏美(Sumer)文化,但可确定其与西方文明国家间有贸易往来。此文明既非印度雅利安(Indo-āryans)人所创,亦与印度原住民族达罗毗荼(Dravidians)人、吠陀文明无关。吾人仅知后代印度非雅利安系文化的宗教曾受其影响而已。
◎附︰A. A. Macdonell着‧异史氏译《印度文化史》第一章(摘录)
我们对西元前三百年以前印度本土所发生的事情可发现一点微光。我们不但在南方史前的坟墓中,及在奈查格利哈(Rajagriha)的巨大墙垣中,发现时代不确定的古史料,更由于近来考古工作的推行,突然发现一类古物,可将该国史前期研究得更好些。但目前,我们对于它们的时代与起源并不能找到确切的证据。此类古物在相距四百英里的两地发现︰即在下五河省的毛尔坦(Multan)与拉火儿(Lahore)铁路之间的哈拉巴(Harappa),及在印度河上信德区的莫痕查得诺(Mohenjo-Daro)二地。在此二地有许多高出地面约六十英尺的人为土丘,而在印度河上的干涸河床上面,此种景观尤为显著。无疑的此区将成为系统的考古开掘的良好区域。在莫痕查得诺的大河故道中发现西元前二世纪的窣堵波(stu-pa,即塔)。在这座窣堵波之下,已发掘出两层砖的建筑物,其年代与特性现仅能加以臆测。此二地的藏物中有彩陶与素陶(有些是手捏制的,有些是陶轮作的)、赤土陶器、新型钱币、骰子与棋子;及若干刻有花纹及文字的印鉴。石质印鉴上的铭文是不可了解的,其刻像与型式不像是印度的艺术;但与希腊的迈锡尼时代(Mycenaean Age)的象形文字有普泛的亲缘。在此处所发现的钱币可认为现存的最古钱币,而世界最古钱币是西元前七世纪的吕底亚(Lydian)钱币。铁也在此堆积层中的最近代层中发现。在其中所发现的文化一定曾盛行好几个世纪,但似乎在孔雀王朝(Maurya Dynasty,320 B.C.)兴起之前即已消灭了。
关于此新被人发现的文明,并没有很确定的结论可提出。或许此文明在印度河流域发展而成,而对印度本土文明并无任何影响即行消灭,在此发现的文字板片与在波斯苏萨( Susa)发现的楔形文字板颇相类似。此相似性可以指出在苏萨与西北印度之间有交通往来。作此种刻文的民族可能与苏美尔文明(SumerianCivilization)有亲密的接触,并且在西元前二、三千年之间接受了他们的艺术风格与文字要素。我们必须等待缜密研究所得的结果,然后方能决定此类发现物对古印度文明究能供给多少线索。虽然其发掘已在1920年进行,但直至四年后,因马绍尔爵士(Sir John Marshall)及其他诸人的研究结果发表始为世人所知。
[参考资料] Sir John Marshall《Mohenjo-Darothe Indus Civilization》; E. Mackay《The Indus Civi-lization》;Wheeler《The Indus Civ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