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取(梵upādāna,巴upādāna,藏ñe-bar-len-pa)


  烦恼之别名。有执取、执持二义。烦恼能执着取求三有之生,故云执取。又以烦恼能执持、引发后有之业,故云执持。《顺正理论》卷一云(大正29‧333a)︰“以能执取三有生故,或能执持,引后有业,故名为取。”此外,“取”亦与“执着”同义。指执着之、欲求之而不能自已的心理作用。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曾列举“取”之多种意义,云(大正27‧247c)︰
  “问︰何故名取?答︰以三事故,说名为取。(一)执持故、(二)收采故、(三)选择故。又以二事故名为取。(一)能炽然业,(二)行相猛利。能炽然业者,取令五趣有情,业火恒炽然故;行相猛利者,诸取行相,极勇健故。问︰取是何义?答︰薪义是取义,如缘薪,故火得炽然,有情亦尔,烦恼为缘,业得炽盛。复次缠裹义是取义,如蚕作茧,自缠自裹,乃至于中而自取死。有情亦尔,起诸烦恼,自缠自裹,而于其中伤失慧命,展转乃至堕诸恶趣。复次伤害义是取义,如利毒刺,数刺其身,身便损坏,有情亦尔,烦恼毒刺,数刺法身,法身便坏。”
  又,“取”系十二因缘中之“取支”,为生死轮回之一重要关键。此外,取又分为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言四种。
  [参考资料] 《摄大乘论》卷上;《唯识论述记》卷六;《华严大疏钞》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杂阿含经》卷十四;《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九;《成唯识论》卷八;《俱舍论光记》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