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变易生死
具名不思议变易死、不思议变易生死。略称变易死,或无为死。二种生死之一。“分段生死”之对称。指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等所受之界外意生身。据《胜鬘经》〈一乘章〉及《成唯识论》卷八所述,凡夫等以取为缘,以有漏业为因,而感三有之异熟身,此即分段生死;而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则以无漏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无明住地为缘,因而感殊胜细妙之异熟果。其果系由悲愿力所改变,身命皆无齐限,故名变易生死。
变易生死是出过三界之身。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已断四住地之惑(烦恼障),不复受界内分段身,故生于界外受变易身,以此身回入三界,长时修菩萨行,至无上菩提。
有关“变易”一词之语义,据吉藏《胜鬘宝窟》卷中(末)所述,分段生死有色形区别及寿期长短;而变易生死仅系心神念念前变后异,其身形及寿量并无定限。又,《大乘义章》卷八(本)谓变易生死总有三别,其文云(大正44‧615c)︰
“言变易者,泛释有三。一者微细生灭无常念念迁异,前变后易名为变易。变易是死,名变易死。故地持中,生灭坏苦,名变异苦,此通凡圣。二者缘照无漏所得法身神化无碍,能变能易,故名变易。变易是死,名变易死,此该大小。三者真证法身隐显自在能变能易,故言变易;变易非死,但此法身,未出生灭,犹为无常死法,所随变易身上,有其生死,名变易死,此唯在天。虽有三义,胜鬘所说,第二为宗。”
此中,第一义是将微细生灭当作变易死;第二义是将缘照无漏所得之法性身当作变易死;第三义谓真证法身如来藏未出生灭间,犹为无常死法所随逐,故名之为变易死。又据《大乘义章》所述,变易生死有事识之变易与妄识中之变易之别。事识中之变易生死,是指于六识中,缘照无漏所受之果报;妄识中之变易生死,系指于第七识中,缘照无漏所得之果报。事识中之变易,又可分为阿罗汉及辟支佛所受身、种性解行人所受、地上菩萨所受等三种。妄识中之变易也分为地前菩萨所受身、地上所受、八地以上所受等三种。
又,《胜鬘宝窟》卷中(末)分变易为自报变易与为物变易。以无漏五阴为体、无漏业为因、无明为缘者,称为自报变易;以色阴为体、悲愿为因、众生根欲为缘者,称为为物变易。
此外,有关受变易身者之种别及其阶位,诸家说法不一。《胜鬘宝窟》卷中(末)总举五说,吉藏又依据《法华经论》之说,以地前是凡夫,故受分段生死,初地以上之菩萨则受变易。《成唯识论述记》卷八(末)则作四种分别,即︰凡夫及四果之定性,唯受分段,不受变易。二乘无学之不定性与八地以上之菩萨唯受变易,不受分段。前三果之不定性与七地以前之菩萨受分段,亦受变易。
[参考资料] 《无上依经》卷上;《法华经玄义》卷二(上);《维摩经文疏》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下(末);《成唯识论演秘》卷二(末);《华严经探玄记》卷六;《华严五教章》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