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句(梵pada,藏tshig)
印度梵语文法用语。音译作跛陀、钵昙。亦为小乘有部七十五法之一、大乘瑜伽行派百法之一。指能完全诠释一义之章句。《俱舍论》卷五云(大正29‧29a)︰“句者谓章,诠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或能辩了业用德时相应差别,此章称句。”《俱舍论光记》卷五释云(大正41‧108b)︰“梵云钵陀,唐言迹,如一象身有四足迹,如一颂总四句成故,今就义翻之为句,句能诠义究竟。梵云薄迦(吉何反),唐言章,还是诠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由此义同故以章释句,章即句之异目。(中略)此间章句,句少章多,印度国法,章句二种俱是诠义究竟,故得以章释句。”
句有长短之不同,《大毗婆沙论》卷十四云(大正27‧71b)︰“此颂处中不长不短,八字为句,三十二字为颂,诸经论颂多依此法,计书写数亦依此法。又从六字乃至二十六字皆得为句,然六字者名为初句,二十六字者名为后句,减六字者名短句,过二十六字者名长句。”
此外,二句合集称为句身,三句或四句以上称为多句身。故《俱舍论光记》卷五云(大正41‧110b)︰“且依处中句辨三种,说八字时但可有句,说十六字时即谓句身。或作是说,说二十四字时即谓多句身。或作是说,说三十二字时方谓多句身。”
[参考资料] 《大乘入楞伽经》卷三;《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十四、卷七十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四;吕澄《声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