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右绕(梵pradakṣiṇā,巴padakkhiṇa)


  佛教礼仪之一种。又作右绕、右旋。音译作钵喇特崎那、钵喇特崎拏。即向右旋绕佛像以表礼敬之意。印度自古即行此礼法,藉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云(大正12‧267a)︰“稽首佛足,右绕三匝。”《禅林象器笺》〈礼则门〉云︰“四分律云︰客比丘于塔边左行过,护塔神瞋。佛言︰不应左行过,应右绕塔而过。”至于右绕之数,或一周,或三匝,或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从礼敬者之意。而右绕的对象,不仅限于佛像、佛塔及尊者,也有人对恒河之类行右绕之法。
  关于右绕的行法,众说纷纭。依道宣、义净之意,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如《释门归敬仪》卷下云(大正45‧864a)︰
  “面西而北转,右肩袒侍而为敬也,比见有僧非于此法,便面东而北转为右绕也。天竺梵僧填聚京邑,经行旋绕,目阅其踪,并从西回而名右转,以顺天道,如日月焉。”
  然据《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说(大正52‧441c)︰“东回左转,南出而返。”是为左旋之意。对于此相违之处,元照解释为︰《归敬仪》示绕佛之仪,《感通录》则示绕坛之义;《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亦云(大正40‧395c)︰
  “诸经论皆令右绕,古今诤论纷纭不息,都缘不晓绕佛绕坛两仪自别。(中略)绕佛者本乎致敬,绕坛者便乎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表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使上下而伦序。”
  依此可知,所谓右绕、左绕,系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
  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依《提谓波利经》所载,右绕佛像可得五德,即︰(1)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相;(2)音声清妙;(3)得以升天;(4)生于王家,其位尊贵;(5)终入泥洹道。
  [参考资料] 《南海寄归传》卷三;《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右绕佛塔功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