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合掌(梵añjali,巴añjali,藏thar-mo-sbyar-ba)


  印度之礼法。即于胸前合两掌十指之礼敬方式。《西域记》卷二列举致敬式九种,其中之一即为合掌平拱;《观无量寿经》又作合掌叉手。所谓“叉手”乃合掌并十指相互交错之义。《法苑珠林》卷二十〈致敬篇〉谓(大正53‧434c)︰
  “故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或云︰叉手白佛者,皆是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而一心也。今礼佛者,多有指合掌不合,或有掌合而指开,良由心慢而情散也。”
  此外,密教以左右两手配金胎、理智、定慧;又以十指配合五大及十波罗蜜,而将合掌之姿势与佛教之义理相互拟配。此外《大日经疏》又有十二合掌之说。
  在密教中,十二合掌与四种拳,共为各种印契(手印)之印母。此十二合掌之名称与手势,略如下述︰
  (1)坚实心合掌︰两手掌相合,十指齐等合在一起,指端自然稍离。
  (2)虚心合掌︰又称空心合掌,略如坚实心合掌,惟两掌内稍成虚圆状。
  (3)未敷莲合掌︰又称未敷莲华合掌。略如虚心合掌,而掌内之空间更大,稍成穹隆状。
  (4)初割莲合掌︰两手相合,食指、中指、无名指略为散开。
  (5)显露合掌︰两手相并向上,掌侧面相着。
  (6)持水合掌︰两掌同时上仰,十指指端稍曲相合,如掬水状。
  (7)归命合掌︰即“金刚合掌”,此亦为通常所说之合掌。即两掌相合,十指指头相叉,右手手指在左手之上。
  (8)反叉合掌︰两掌掌背相合,右手在左手之上,十指头相绞,右手手指在左手之上。
  (9)反背互相着合掌︰仰右手,覆左手,右手叠在左手上。
  (10)横拄指合掌︰二手掌相仰,二中指指头相接仰,余指散仰。
  (11)覆手向下合掌︰二手掌并覆,二中指指头相接,二拇指相合。
  (12)覆手合掌︰两手掌双覆,二拇指相并,十指头皆向外。
  严格说来,十二合掌中的显露合掌、反叉合掌实非合掌。然或因两掌相接,故亦名之为合掌。又,其中最常用的是归命合掌、虚心合掌、未敷莲合掌。
  [参考资料]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观音义疏》卷上;《翻译名义大集》;《大日经疏》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