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吉达利(梵Jitāri、Jetāri)
印度后期中观派的思想家及论理学者。生存于西元十世纪后半至十一世纪前半。为超戒寺学僧,也是阿底峡的师父。根据《多罗那他佛教史》的记载,他是东印度小国王妃与婆罗门所生,年轻时曾听闻文殊菩萨说法,而通一切学艺。后因诋毁不动尊,在多罗女神的劝诱下撰述许多大乘论书以灭罪。
其后成为超戒寺学僧,尝为寂天《大乘集菩萨学论》及《入菩提行论》作注释。此外,主要著作有︰{1}《善逝宗义分别论》(Suga-tamatavibhaṅga)、{2}《善逝宗义分别论疏》(Sugatamatavibhaṅga-bhāṣya)、{3}《因实义教诫论》(Hetutattvopadeśa)、{4}《幼童入门思择论》(Bālāvatāratarka)、{5}《类否定论》(Jātinirākṛti)、{6}《不决定论舍离论》(Anekāntavādanirāsa)、{7}《菩提心生起受持仪轨》(Bodhicittotpādasamādāna-vidhi)等。
就中,{1}、{2}为学说纲要书。{1}是由八偈组成的小论,与圣提婆《智心髓集》的第二十一偈至二十八偈完全一致;依次各以二偈解说毗婆沙、经量部、唯识派、中观派四大学派的学说。关于吉达利的思想立场,《大学说》认为是属于形象虚伪有垢论(rnam rdsun dribcas)的瑜伽行中观派。但该书中也提到吉达利将法称的立场解释为多样不二论(形象真实论的一种),而认为他是形象真实派。其次,{2}是{1}的注疏,墨克萨卡拉笈多(Mokṣākar-agupta)在《思择说论》(Tarkabhāṣā)中解说四大学派的学说时曾多加引述。
又,{3}至{6}是论理学方面的著作,而《法上解明》(Dharmottarapradīpa)的作者被认为是吉达利的弟子。{7}被收在《西藏大藏经》的中观部,书中多处引用了寂天《入菩提行论》中的观点,密教色彩极浓。此外,吉达利也有许多密教方面的著作。
[参考资料] 《青史》;《多罗那他佛教史》;《大学说》;《インド理论学史》;梶山雄一编《中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