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同教‧别教


  华严宗判教用语。为同教与别教的并称。又名同别二教,具称同教一乘、别教一乘。一乘、三乘相互共通,称为同教;一乘与三乘全然别异,称作别教。智俨《华严经孔目章》卷四云(大正45‧585c)︰
  “夫圆通之法,以具德为宗,缘起理实用二门取会,其二门者,所谓同别二教也。别教者,别于三乘故,法华经云︰三界外别索大牛之车故也。同教者,经云︰会三归一故知同也。又言同者,众多别义一言通目故言同;又会义不同,多种法门,随别取一义,余无别相,故言同耳,所言同者,三乘同一乘故。”
  如来一代圣教大别为三乘与一乘两类。又于一乘中,分判为同别二教。以法华“会三归一说”为同教一乘,华严“无尽缘起说”为别教一乘。
  法藏承上述之说更设委细之释,而大成其教判。《华严五教章》卷一谓,别教一乘有性海果分、缘起因分二门;性海果分不可说,为诸佛自境界,缘起因分可说,为普贤境界。又谓普贤门有分相、该摄二门,“分相门”谓别教一乘与三乘完全别异,有权实、教义、所明、德量、约寄位、付嘱、根缘受者、难信易信、约机显理、本末开合等十种差别,别教一乘所明之行位因果等相与三乘教之施设分齐完全不同。“该摄门”谓,一切三乘本皆为一乘法。对望一乘,三乘有不异、不一二门。不一即分相门,不异即该摄门。
  又谓同教一乘有七义︰(1)约法相交参、(2)约摄方便、(3)约所流、(4)约殊胜门、(5)约教事深细、(6)约八义意趣、(7)约十义方便。
  (1)约法相交参︰谓一乘垂三乘,三乘参一乘,一乘、三乘两宗交接连缀为同教义。即于三乘中说因陀罗网及微细等事,或说华严世界。又如一乘之中用三乘法相。
  (2)约摄方便︰谓彼三乘等法总为一乘方便,故皆名一乘。经云︰有诸所作皆为一大事,即为其意。
  (3)约所流︰谓三乘等悉自一乘流出。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为其意。
  (4)约殊胜门︰以三乘中之大乘为一乘,对望别教,权实虽异,然同为菩萨所乘,故名一乘。经云︰唯此一事为实,余二则非真,即为其意。
  (5)约教事深细︰其说深细故名一乘。如经云我常在灵山,即为其义。
  (6)约八义意趣︰谓《摄大乘论》说一乘乃佛密意之说,即由八义意趣而云然。
  (7)约十义方便︰即指《华严经孔目章》分一乘为正乘、方便乘。谓方便乘有十义。而此等皆名三乘等为一乘,即主伴不具则非别教,故名同教。
  其次,又分别四句︰(1)唯一乘为别教;(2)唯三乘为三乘等法,即不知一之教;(3)亦一亦三为同教;(4)非一非三为果海法门。此即明一乘三乘之别;此中,以一乘垂三乘,以三乘参一乘为同教一乘;明主伴具足义,与三乘全然别异者为别教一乘。此说较智俨所说为完整。
  关于同教之义,《华严五教章义苑疏》卷一谓其有三乘同、一乘同二义。《华严五教章指事》卷上云(大正72‧202c)︰“同义虽多,非过三义︰(一)三乘人共所得故,(二)一乘同于三乘故,(三)三乘同于一乘故,名为同教。”依之,可见同教有从本垂末向下门、摄末归本向上门两义。
  盖同教主要指法华等说,别教指华严一乘法。然华严中亦有同教之旨,法华等亦有别教之说,故同别二教又立定内、定外之别。即《华严经》所明之同别二教为海印定中所说,故以之为定内同别;末经所明同别二教不依海印定,故以之为定外之别。如《华严经孔目章》卷四云(大正45‧586b)︰“一乘同别教义依海印定起,普眼所知;三乘教义依佛后得法住智说。”同书卷二亦云(大正45‧556c)︰“所有无尽法数及余乘数皆一乘所目,即是一乘由同在海印定中成故。不在定说同教者,入一乘远方便摄。”
  此外,澄观、宗密等对同别二教之解释亦不全同,澄观《华严经疏》卷二云(大正35‧514a)︰“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同顿同实故,(二)别教一乘唯圆融具德故。”《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云(大正36‧71a)︰“言同教者,谓终顿二教,虽说一性一相无二无三,不辩圆融具德事事无碍,故非别教,而别教中有一性一相事理无碍言思斯绝,同彼二教。”
  此谓一乘中圆乘具德法门为别教,终顿二教及别教中一相一性之教义,名为同教。
  宗密《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一云(卍续7‧800下)︰“此华严圆宗具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义。上性起门即别教义,迥异诸教故。上缘起门即同教义,普摄诸教故。”即以性起门为别教,以缘起门为同教。
  按,智俨创唱同别二教之判,原依据《大智度论》共般若、不共般若之说而来。《华严五十要问答》卷上云(大正45‧522b)︰“一乘教有二种︰(一)共教,(二)不共教。圆教一乘所明诸义,文文句句皆具一切,此是不共教,广如华严经说。二共教者,即小乘三乘教,名字虽同,意皆别异,如诸大乘经中广说。”
  又《华严五教章》卷一云(大正45‧479b)︰
  “由此义故,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共、(二)不共。言共者,谓此摩诃衍经及余方等经,共诸声闻众集共说故。不共者,如不思议经,不与声闻共说故。解云︰不思议经者,彼论自指华严是也,以其唯说别教一乘,故名不共。”
  ◎附︰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摘录)
  “别教一乘”说与判教有关。贤首宗所推崇的是《华严经》,认为它是一乘教,与三乘不同;但这种一乘教又与《法华经》讲的一乘教有别,而是所谓“别教一乘”。《法华经》中讲的一乘是“会三归一”,因为佛在讲《法华》之前曾讲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的差别,到讲《法华经》时则指出这些都是方便说,究竟唯有一乘,即佛乘。并在〈譬喻品〉中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三乘与一乘的关系︰一长者有诸子,在火宅中嬉戏,不肯出来,长者就在门外用羊车、鹿车、牛车来引诱他们。当孩子们从火宅出来以后,并没有给他们什么三车,而是一律给与白牛大车。这就说明用一乘把三乘归纳起来了,也就是说,一乘、三乘所说的道理相同,只是浅深的程度不一,所以称为“同教一乘”。《华严经》讲的一乘与《法华》不同,是三乘所未讲过的道理,独立于三乘之外的,所以称为“别教一乘”。贤首就用这点做标帜,表明自宗超过了天台。
  “别教一乘”和他们的五时判教结合起来是这样的︰(1)小教,属别教之小乘,即决定性的小乘。(2)始教。(3)终教。(4)顿教,属于同教三乘,其中“终”、“顿”又是同教三乘中的一乘。(5)圆教,就是“别教一乘”。《法华》是同教一乘,所以只是“终、顿”,因为它说的道理圆满,所以也是顿。但真正的“圆教”则是《华严经》。──由于贤首的“顿”义有些含糊不清,所以到了清凉,又把“顿”同“圆”看成是一回事(从道理上言),以为《法华》也可说是“圆顿”,但由于它属同教,所以只能是“渐顿”,《华严》则是“顿顿”。这种说法又引起天台宗荆溪(湛然)的反对,在《止观义例》中给予了痛斥。
  [参考资料] 《华严经搜玄记》卷一(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五教章》卷三;《华严孔目章抄》卷四(下);《五教章通路记》卷一~卷十;《华严五教建立次第》;《华严宗要义》;牟宗三《佛性与般若》第二部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