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名句文身


  印度佛典中之文法用语。名(nāman)是事物名,指单字;句(pada)指文句。如“诸行无常”等成句;文(vyañjana)指音节(syllable)、字母。又“身”为集合之意,表复数。故由二个以上的文,或名,或句组成的形式,称为多文身、多名身、多句身。
  关于名句文,部派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认为它是自体实在者;经量部及受经量部影响的唯识派,则以它为假有,认为它不过是声音上的差别而已。属佛教论理学派的法称(七世纪),原则上亦承袭经量部的立场。
  《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云(大正30‧587c)︰“又于一切所知所诠事中,极略相,是文。若中,是名。若广,是句。若唯依文,但可了达音韵而已,不能了达所有事义。若依止名,便能了达彼彼诸法自性自相,亦能了达所有音韵;不能了达所简择法深广差别。若依止句,当知一切皆能了达。又此名句文身,当知依五明处分别建立。所谓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世间工巧事业处明。”
  又,前文所举的说明系佛教所独有,与印度一般的说法极不相同。在印度一般的文法学及《Pratiśākhya》等记载,nāman为名词之意,pada为单字之意,vyañjana为子音之意,且多以akṣara或varṇa表音节之意。
  ◎附一︰〈名〉(摘译自《望月大辞典》)
  名(梵nāma,藏miṅ),心不相应行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指依语音呼召物而令人生起觉慧者。《俱舍论》卷五云(大正29‧29a)︰“名谓作想,如说色声香味等想。”《俱舍论光记》卷五释云(大正41‧108a)︰
  “梵云那摩,唐言名。是随义、归义、赴义、召义,谓随音声归附于境,呼召色等。名能诠义,能非义合。声非能诠义,亦非义合,故入阿毗达磨第二云,非即语音亲能诠义,勿说火时便烧于口。要依语故火等名生,由火等名诠火等义。诠者谓能于所显义生他觉慧,非与义合。梵云僧若,唐言想。是能取像专执之义。或是共立契约之义。言作想者,作谓造作,由心所中想取像已建立造作,此名是想所作名为作想。言名是想,从因为称。又解,谓缘于名能起于想,能作想故,故名作想。”
  上文旨在说明声不能诠义,名能诠义而令人生觉慧;又说名被称为作想,是因想先对境取像,依该像而有物名,亦即名是由想所造作,因而即说名是作想;或又因名而生想,名即是能作想者,故说名是作想。
  名有名、名身、多名身等三种之别。《俱舍论光记》卷五云(大正41‧110a)︰
  “名三种者,谓名、名身、多名身。句、文亦尔。名有多位,谓一字生,或二字生,或多字生。一字生者,说一字时但可有名,说二字时即谓名身。或作是说,说三字时,即谓多名身;或作是说,说四字时方谓多名身。
  二字生者,说二字时但可有名,说四字时即谓名身。或作是说,说六字时即谓多名身;或作是说,说八字时方谓多名身。
  多字生中,三字生者说三字时但可有名,说六字时即谓名身。或作是说,说九字时即谓多名身;或作是说,说十二字时方谓多名身。此为门故,余多字生名身、多名身如理应说。”
  意即称单字为名,复字为名身,三字以上为多名身。若就一字生而言,称色或香一字为名,色香二字为名身,色香味三字或色香味触四字为多名身。说一切有部认为声不能诠义,名则能诠义,故声外别有名之自体。经部及唯识家认为名只是声上的屈曲差别,故离声别无自体,因而认为名是分位假立法。
  ◎附二︰〈文〉(摘译自《望月大辞典》)
  文(梵vyañjana,藏yi-ge),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文,音译便膳那,即字母。指能作为名与句之所依者。《俱舍论》卷五云(大正29‧29a)︰“文者谓字,如说□(a)、阿(a)、壹(i)、伊(ī)等字,岂不此字亦书分名,非为显书分制造诸字,但为显诸字制造书分。云何当令虽不闻说而亦得解,故造书分,是故诸字非书分名。”《俱舍论光记》卷五释之云(大正41‧108c)︰
  “梵云便膳那,唐言文,是能彰显义,近显名、句,远显于义。西国风俗呼扇、盐、酢等,亦名便膳那,亦是能显义。扇能显风,盐酢等能显食中味也;旧译为味,译者谬也。梵云恶刹罗,唐言字,是不流转义,谓不随方流转改易;亦是能彰显义,能彰名、句,远显义也。故今以字用释其文,字即文异称也,即□、阿等字是不相应行摄,非同此方墨书字也。又字无诠表,有诠表者即是名、句,但是名句所依能显彼二,体无诠表。”
  此谓文为能彰显义,为所依。直接能彰名句,远亦显义。盖以□(a)、阿(ā)、壹(i)、伊(ī)等字为文,其体无诠表意义,唯名、句二者之所依;书于纸上之文字则有诠表。然彼书分文字,原系古贤为令远处他人未能亲闻我言亦得解而制造,亦即为显今不相应法所摄本有之□、阿等字而造,非为显书分文字而制此等诸字。譬如为显真容而制假像,非为显假像而制真像。今□、阿等字不同于彼书分色蕴所摄之字,因此,书分文字虽有诠表之义,然今之字无诠表,但为所依,成彼名与句。
  文有文、文身、多文身等三种之别。《俱舍论光记》卷五云(大正41‧110b)︰“文即字,故唯有一位。说一字时,但可有文。说二字时,即谓文身。或作是说,说三字时,即谓多文身;或作是说,说四字时,方谓多文身。”即以一字名为文,二字名为文身,三字或四字名为多文身。
  说一切有部谓文别有自体,经部及唯识家则谓文为名与句之所依,故谓其离声别无自体,以其为分位假立之法。
  ◎附三︰〈名诠自性〉(摘译自《望月大辞典》)
  俱舍和唯识两家,立名身、句身及文身作为心不相应行法中的法。名(nāman)是事物的名称,相当于单字;句(pada)是由单字组成的文章;文(vyañjana)是构成单字的音韵;身则意味着总体、一般。例如,日文当中的マ和ツ是“文”,由マ、ツ构成マツ(松)这个“名”,再由名组成“松け青い”等的“句”子。此中名乃显示事物的自性,句是表显事的差别,《成唯识论》卷二说︰“名诠自性,句诠差别。”即对于一切事物的名称(单字),加上修饰语、述语等的限定(差别)而形成句,《俱舍论》卷五对此有说明,说名是作想(构成名称)的意思,如说色声香味等的想(名称),句谓章(文章),如说诸行无常等的章,二者能辩了与业用(动词)、德(形容词)、时(动词的时限)相应的差别。
  说一切有部认为名、句、文身是实有法,而唯识家只说是语声(言语)上的音韵屈曲,依语声分位之差别所立的假法。
  此外,虽说是名诠自性,但在佛教,认为言语只是表现对象的影像,并非是形成对象的自体。《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以为︰诸法的自相(本质)唯现量(直觉)所证,是言说不及、超越言语的表现;然而,如说“火”这是在排除不是“火”的东西,而指“火”的共相。总之,名是诠释事物共相的体性(自性)。
  ◎附四︰吕澄〈名身句身文身〉(摘录自《声明略》)
  名身(梵云那摩迦耶,namakāyaḥ)、句身(梵云□、阿、壹、伊等是。缀文而诠表一事、一物是为名,或谓之想;如说天人、耳目等是。缀名而解释一动作、一义理、是为句,或称为章;如说“诸恶莫作”、“一切有情当死”等是。身是聚集之义,自二名二句二文以上皆得称身;意显其总说一切,非止目一名一句等已也。文身为名句所依,故常置于最后说之。辨文身之音韵拼法者有《悉昙章》,《西域记》谓是童蒙所习,在《五明论》以外;《南海寄归传》则视为声明五论之一。我国自密宗流传而后,悉昙成为专学,古今著述颇有能详尽者,名句之辨,远不能及。今解名句,于句身惟言结构之法则,名身则更详六义︰其一、名之构成,即旧传字界(梵云驮都,dhātu)字缘(梵云□遮那,vacana,直译为言),即旧传一言多言之说。其四、名之位次(梵云萨他那,sthāna),即旧传七例句(梵云娑钵多毗颇纥吒耶,sapta-viphaktayaḥ,意云七分别)八啭声之说。其五、名之复合,即旧传六合释(梵云杀三摩娑,ṣasamasaḥ)之说。其六、名之时分(梵云迦罗,kāla),即旧传泛说为他为自之说,二九韵之说,又十罗声之说。名身概括一切词类,含义甚广,声明所谈在在涉此,故《大论》八十一及《显扬》十二即以声明六相为名身六依处也。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十四;《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成唯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大乘义章》卷二;《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六、卷七十二、卷八十一;《显扬圣教论》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