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吐鲁番(Turfan)
位于新疆天山南麓的吐鲁番盆地中。地势低洼、夏季炎热,为全国之最。素有“火州”之称。为中国历代王朝经营西域的重镇之一。后汉时,此地为西域都护府统辖下的车师国地,西域都护班超曾驻扎于此。东晋十六国时,前凉王张骏于此设高昌郡;北魏期间,此地为高昌国所并。及唐灭高昌国后,改置西州,并设安西都护府。此后,成为回纥(即今维吾尔族的祖先)聚居地区之一。元末设吐鲁番万户府,设达鲁花赤统之。明代始称吐鲁番。清‧光绪年间(1875~1908),被开放为对外商埠之一。近年来,已改之为市。
此地自古以来即为沟通天山南北路的交通枢纽,亦为丝路北线上重要的中途站,至今仍遗留下官舍、寺院、佛像、佛塔及街道等遗迹。举世嘱目的柏孜克里克石窟、交河故城及高昌故城等佛教遗迹即分布于此。玆略述如下︰
(1)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东约四十公里处,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汉代称高昌壁或高昌垒。系麹氏高昌时期(499~640,约北魏至唐初)的建筑。其形制仿唐代长安城,分外城、内城及宫殿三部分。总面积约二百万平方公尺。外城西南角有一座寺院,占地一万平方公尺,现存寺门、广场、殿堂、高塔及佛龛等建筑。内城与宫殿的城墙今已颓圮,然城中遍布宫殿、寺庙、作坊、市场等残址;此外,内城有一不规则的圆形高台,台基高十五公尺。其附近曾被发现雕有图案的基石及绿琉璃瓦。
(2)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街西方约十公里处,即今日的雅尔和屯(Yar-khoto)。为筑于断崖之上的天然城塞,由于东西二河交流于南门之下,故名交河城。系汉代车师前王国的都城,亦为汉朝的重要屯田之地。元末拖,逐渐没落,而成一座废墟。城内建筑遗址颇多,以干道为轴,可分三区︰西北区多寺庙遗址,东北区为民居,东南区似为交河故城的政治中心。干道的北端有一座以砖瓦筑成的寺院,为全城规模最大的佛寺建筑。
(3)柏孜克里克(Bezeklik)石窟︰位于吐鲁番东北四十五公里处,系开凿于南北朝麹氏高昌时期至元代间(五至十三世纪)的石窟群。原为古代僧侣闭关修行的石窟寺院。现已编号的石窟共计五十七个。窟中文物丰富,然多遭损毁或被盗走,今已残缺不全。目前仅存空的佛龛、台座及斑驳不堪的壁画。
(4)额敏塔︰位于吐鲁番东南二公里处。为一座著名的回教寺院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乃吐鲁番郡王为纪念其父额敏和卓而建。塔高约三十六公尺,以砖砌成,全塔不用任何基石,仅靠一根螺旋式的中心柱支撑高耸的塔身,构造独特。
另有火焰山、阿斯达那(Astana)古墓群等古迹。此外,十九世纪以后,经多次的考古探险,该地出土不少佛像、佛画及梵语、胡语、回鹘语的经典。
[参考资料]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西域文化研究》第二册、第三册〈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