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吠舍佉(梵Vaiśākha,巴Vesākha,藏Dpyid-zla tha-chuṅ)
印度历第二个月的月名。又译薜舍佉、毗舍佉、鼻奢佉,意译为善格或季春。相当于中国农历的二月十六日到三月十五日。在印度,此吠舍佉月属于六期中的渐热期;春、夏、秋、冬(四时)或冬、春、雨、终、长(五时)中的春时;热、雨、寒三时中的热时。
《大唐西域记》卷八云(大正51‧916b)︰“如来以印度吠舍佉月后半八日成等正觉,当此三月八日也。上座部则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成等正觉,当此三月十五日也。是时如来年三十矣,或曰年三十五矣。”
[参考资料] 《十二缘生祥瑞经》卷上;《宝星陀罗尼经》卷四〈大集品〉;《宿曜经》卷上;《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六(末);《梵语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