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吠陀(梵Veda,巴Veda,藏Rig-byed)
古印度婆罗门教根本圣典的总称,也是现存印度最古的文献群。音译又作韦陀、围陀、毗陀。“veda”一语系由动词“vid”(意为知)所衍生的名词,意为知识。尤指宗教方面的知识、神圣的知识。其后转而意指宗教知识方面之文献。此类文献的成立与婆罗门教的祭仪有密切的关连。
吠陀文献原有三种。即梨俱吠陀(ṛg-veda)、沙摩吠陀(Sāma-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此中,(1)梨俱吠陀系赞歌之结集,成立最早,约在西元前1200年前后。(2)沙摩吠陀系配有一定旋律而吟唱的歌词集。(3)夜柔吠陀系举行祭仪时所诵咒文的集录。此三者总称为三吠陀或三明。此外,另有阿闼婆吠陀,系禳灾招福等咒词之集成。此种吠陀与民间信仰有深切关系,原不具有吠陀的正统身份,到后来才获得第四吠陀的位置。
此上四种吠陀一一皆包含本集(Saṃhitā)、梵书(Brāhmaṇa)、森林书(āranyaka)、奥义书(Upaniṣad)等四部分,但通常在言及吠陀时,大多单指“本集”而言。又,相传这些吠陀圣典系古印度的圣仙神祇之启示而作,故谓为天启(śruti)文学;相对于此,为理解吠陀而作的一些辅助文献以及二大叙事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则称为圣传文学。
吠陀最初仅系口口相传,并未形诸文字。其后,则以比古典梵语更为古老的吠陀语(Vedic)写成。此类文献,与古今印度社会,有重大而密切的关系。故不仅是学术界了解古代印度宗教、文化、社会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而且对于现代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仍有甚大的影响。
◎附︰金克木《梵语文学史》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59(摘录)
上古印度流传至今的诗歌数量很大。印度古代传统把这些上古文献一概叫做“吠陀”。“吠陀”本来就是知识、学问的意思。
这些长期积累的文献由掌握文化的婆罗门祭司编订成为一些集子。由于内容有区别和编订的时代不同,这些集子的性质也互不相同。婆罗门把自己编订的这些文献当做神圣的经典,以严格的方式由师徒口头传授下来。传授的派别不同,所以每一种集子又有不大相同的传本;但不是所有各派传本都保存到后代,有些早已名存实亡。他们的口头传授的方式非常严格,一字一音都不许有差错,学生要经过长期的苦学苦练才能学会。虽然后来有了在棕榈叶或者树皮上刻下来的写本,但是主要仍靠口头传授。这一传统直到十九世纪开始印刷这些古书时还没有断绝。我们可以相信,现在保存的传本基本上还是很古的面貌。
[参考资料]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黄忏华《印度哲学史纲》;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着‧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M.Winternitz着‧中野义照译《印度文献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