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吴哥寺(Wat Angkor)


  高棉(柬埔寨)之古代遗迹。又名吴哥窟或吴哥瓦特,意指“寺庙城”,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指附属于都城的寺院。位今高棉首都金边西北二五0公里,洞里萨湖北端,为吴哥遗迹群(大小共六百余处)中规模最大最杰出者。乃吴哥王朝苏利耶跋摩二世(Sūryavar-man Ⅱ,1113~1150年在位)费时三十余年完成的。
  其全部的建筑物都以石块砌成,东西长一点五公里、南北宽一点三公里;四周全长五点六公里,围绕宽一九0公尺的濠沟,其外更有城墙防护。五座尖塔位于三层式的高台上,呈四方形;中央的殿塔(主殿)最高,耸立地面约六十五公尺。整座寺院的正面朝西,西参道入口至主殿的距离约五四0公尺。第一层台基东西长二一五公尺,南北宽一八0公尺,上有回廊环绕,廊壁内侧镂刻精致的浅浮雕。第二层台基长约一一五公尺,宽约一百公尺,较第一层高出七公尺,由阶梯相连。也有回廊及浮雕等设计。由此再经十三公尺高的陡直大阶梯,即到达主殿。其层层环护、高耸的建构,可以说是佛教须弥山世界的具体表现。
  吴哥寺的构造宏伟壮丽。虽然规模庞大,但设计比例匀称,精致庄严,不论寺塔、屋顶、回廊,以及门墙、殿柱、石阶都雕刻精美,装饰细致。回廊上的浮雕,四边合计长达八百公尺,高约二公尺。由于有屋顶遮盖,保存十分完好。浮雕的题材,大部分取材自印度神话,特别偏重于印度教的毗湿奴派。以第一层回廊为例,西面为《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的故事;南面西组是刻绘苏利耶跋摩二世领军出征图,东组是地狱变相图;东面是乳海搅拌图,以及毗湿奴与恶魔战斗图;北面是毗湿奴与天神交战图。这些浮雕,生动逼真,画面繁复,上下叠置、左右交连,为精美的创作。
  十五世纪时,吴哥城遭暹罗人入侵,王朝迁都百囊奔(即金边),此寺遂逐渐湮没于热带榛莽之中。十九世纪,法国在柬埔寨(即高棉)建立殖民政权后,开始进行吴哥遗址的调查与修复。1949年,高棉独立,修复工作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手。1986年高棉政府与印’度签约,目前,修复工程由印度负责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