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吴哥王城(Angkor Tom)
高棉(柬埔寨)吴哥王朝都城遗迹。又称“大吴哥”。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迦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Ⅶ,1181~1220年在位)建造的,为第四代的吴哥都城。Angkor Tom意指“大都城”。其建构呈正方形,周长十二公里,围绕八公尺高的城墙及护城河。有五道城门(南门、北门、西门,以及东边的胜利之门和死者之门)通往城外,门上有石塔,塔雕四面大佛。门内大道左右两侧均设五十四尊石雕神像,同抱一条七头巨蛇,宏伟壮观。
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奉祀观世音的巴壤寺(Bayon)、第二代吴哥都城的主庙巴普翁寺(Baphuon)、罗阇因陀罗跋摩(Rājendravar-man,944~968年在位)所建的金字塔形佛寺庇梅纳卡斯(Phimeanakas),以及王宫、王宫广场等。其中,巴壤寺位于王城的中心,为十二世纪末迦耶跋摩七世所建。其建制同吴哥寺;三层方形台基,各层有回廊,廊内饰以浮雕和小石塔,塔内供奉神像。第三层台基之中心大塔高四十五公尺,周围环绕五十余座石塔的塔群。每座石塔的四面,都刻有观世音菩萨像,低眉慈目,注视四方。
巴壤寺的石壁浮雕艺术,在十字形台基的内廊上,多数以神话故事为题材;但外回廊上,有些题材是描述国王事迹及人民生活,如战争场面、狩猎图、斗鸡图等。由于都是采高浮雕,人物、景致特别突显浑圆。与吴哥寺的浮雕艺术相比,风格、技巧更趋写实、纯熟,但有些仍因过分繁缛、凿痕显露,而缺乏吴哥寺浮雕的含蓄美。此外,巴壤寺建筑的保存,也不及吴哥寺完整。
十三世纪末,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对吴哥王城及广大的吴哥遗迹群,曾有简征记载(参见附录)。但直到十九世纪,该书被译成法文后,才引起欧洲人的注意与考察。1873年,法国人路易‧德拉波特即曾自组“高棉遗迹调查团”进行调查、测量,并绘制废墟中王宫及佛寺的复原图,重现昔日“富贵真腊”的美景。
◎附︰周达观《真腊风土记》〈城郭〉
州城周围可二十里,有五门。门各两重,惟东向开二门,余向皆一门。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桥,桥之两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将军之状,甚巨而狞。五门皆相似,桥之阑皆石为之,凿为蛇形。蛇皆九头,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势。城门之上有大石佛头五,面向西方。中置其一,饰之以金。门之两傍凿石为象形。城皆叠石为之,可二丈。石甚周密坚固,且不生繁草,却无女墙。城之上间或种桄榔木。比比皆空屋。其内向如坡子,厚可十余丈。坡上皆有大门,夜闭早开。亦有监门者。惟狗不许入门。其城甚方整。四方各有石塔一座,曾受斩趾刑人,亦不许入门。
当国之中有金塔一座,傍有石塔二十余座,石屋百余间。东向金桥一所,金狮子二枚,列于桥之左右。金佛八身列于石屋之下,金塔至北可一里许,有铜塔一座,比金塔更高,望之郁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数间。又其北一里许,则国主之庐也。其寝室又有金塔一座焉。所以舶商自来有富贵真腊之褒者,想为此也。石塔出南门外半里余。俗传鲁般一夜造成。鲁般墓在南门外一里许。周围可十里。石屋数百间,东池在城东十里,周围可百里。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卧铜佛一身,脐中常有水流出。北池在城北五里,中有金方塔一座,石屋数十间,金狮子、金佛、铜象、铜牛、铜马之属皆有之。
[参考资料] 净海《南传佛教史》;《世界の大遗迹》{12}〈アンコ一ルとボロベドゥ一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