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呗(梵pāṭhaka)


  梵呗的一种。又作呗匿、婆陟。意译止息或赞叹。一般以为呗匿就是佛教的歌咏,其实早期的声呗并无曲折宛转的乐音,只是言说之辞,可能近于诗的美读与朗诵。但在各部派开许以歌咏声说法后,呗匿也逐渐改变,而与歌咏同义。《高僧传》卷十三云(大正50‧415b)︰“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可见在我国,“呗”的意义更加偏于歌咏1 。相传此等性质的梵呗始于西元三世纪初的曹植。《法苑珠林》卷三十六云(大正53‧576a)︰
  “陈思王曹植(中略),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寤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
  关于呗的利益,《十诵律》卷三十七说,跋提比丘音声极好,向佛要求听许作声呗,佛答以听许,且说呗有五种利益,即︰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
  [参考资料]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四章;昭慧〈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