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周颙


  南北朝汝南安城(河南汝南)人,字彦伦。生卒年不详(卒于485年左右)。笃信佛教,奉召入殿侍事,目睹刘宋明帝的残酷作为,未敢显谏,乃为明帝诵经中因缘罪福事,帝闻,因而稍止其酷行。尝师事僧瑾、僧远诸师。又参谒钟山草堂僧朗,专究三论,并传其真髓。曾著《三宗论》,述一家之见。
  氏历任剡令、山阴令、国子博士等职。又,精于老、易,尝与道士张融论诤佛道二教之异同。此外,氏亦善尺牍,辞辩雄丽。
  ◎附︰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周颙〉(摘录)
  周颙笃信佛教,宋明帝刘彧时,他经常为明帝“诵经中因缘罪福事”。《南齐书》本传中称他“泛涉百家,长于佛理。着三宗论,立空假名,立不空假名。设不空假名,难空假名;设空假名,难不空假名。假名空难二宗,又立假名空”。他的《三宗论》得到当时佛教徒的推崇,僧人智林称誉此论为“真实行道第一功德”。可惜此论已佚。
  周颙又“兼善老、易”。他曾与当时的道教信徒张融进行过辩论,张融写了一篇〈门论〉(《南齐书》本传作〈门律〉),说到“吾门世恭佛,舅氏奉道”。他的主旨是“佛也与道,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遂通,达迹成异”。这是说,佛教与道教在根本宗旨上是一致的。所以他在给周颙等人的信中说道,他写〈门律〉是要“通源”,即调和佛、道。又,据《南齐书》〈张融传〉记载,他在死时留下遗嘱︰“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基本上是主张三教一致的。然而周颙在〈难张长史门论〉中,则竭力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不同,崇佛而抑道。
  [参考资料] 《南齐书》卷四十一〈周颙传〉;《高僧传》卷八;《佛祖统纪》卷三十六;《弘明集》卷六;《大乘玄论》卷一;常盘大定《支那に于ける佛教と儒教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