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和尚(梵upadhyāya、upadhyāya,巴upajjhāya,藏mkhyen-po)


  原指懿德高僧,后世用于作为弟子对师父的尊称,世俗则用以通指出家的男众。又作和社、乌社、和上、□社、鹘社。
  按梵语upadhyāya,音译作乌波陀耶、优婆陀诃、郁波第耶夜,意译为亲教师、近诵、依学、依生。乃戒坛三师之一。亦即传授戒法时,除教授、羯磨阿阇梨(轨范师)二师以外之“亲教师”。此语传至西域,龟兹语称之为pwajjhaw,其音译近似和尚,遂讹音为和尚。《南海寄归传》卷三云(大正54‧222a)︰“西方泛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慧苑音义》卷中亦云(大正54‧441b)︰“彼土流俗谓和上殟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十三;《翻译名义集》卷一;《弥沙塞羯磨本》;《四分律》卷三十九;《菩提资粮论》卷五;《玄应音义》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