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咒愿


  即沙门于受食等之际,随施主之愿,以简单语句所作之祈愿词,略同于我国佛教界在法事圆满之后所作的回向颂。又称祝愿。《十诵律》卷三十八云(大正23‧272b)︰“僧饱满食已,摄钵洗手咒愿,咒愿已,从上座次第却地敷而出。”依《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载,咒愿可得六德,即施主檀越可得信根成就、戒德成就、闻成就等三法;施物亦得色成就、味成就、香成就等三法。
  按,食后作赞呗咒愿之法,自古即行于印度婆罗门间,释尊即沿用此法而为沙门之制。其后并广为引用,凡说法、婚丧等诸事缘,皆可使用。如《五分律》卷十八云(大正22‧121c)︰“佛言,应作齐限说法,说法竟,应咒愿。”
  而有关咒愿之文句,多半为一定之语句,称为咒愿文。《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四〈明威仪法〉中列举为亡人施福、为生子设福、入新舍设供、为估客旅行设福、为娶妇而施及为出家人布施等各类咒愿文。其中,为亡人施福之咒愿文云(大正22‧500b)︰“一切众生类,有命皆归死,随彼善恶行,自受其果报,行恶入地狱,为善者生天,若能修行道,漏尽得泥洹。”又,《大宋僧史略》卷中举赴请之咒愿文云(大正54‧242a)︰“二足常安,四足亦安,一切时中,皆吉祥等。”
  此外,《禅苑清规》卷一〈赴粥饭〉条,亦举食时所用之咒愿文(卍续111‧881下)︰“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生天,究竟常乐”、“三德六味,施佛及僧,法界人天,普同供养”、“施者受者,俱获五常,色力命安,得无碍辩”等。
  [参考资料] 《中阿含经》卷四十一;《杂宝藏经》卷六;《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普曜经》卷七〈商人奉□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五、卷八;《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氏要览》卷上;《禅林象器笺》〈讽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