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响堂山石窟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麓的石窟群,为北齐佛教艺术的代表作品。包含北响堂山九窟、南响堂山七窟、水峪山一窟。石窟开凿于北齐时期。当时,北齐王朝有二个政治中心,一是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一是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响堂山地处二都来往必经之地,文宣帝高洋于此开凿石窟,修建寺院,营造宫苑。此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对石窟均有增凿与修葺。三处共有石窟十七座,大小造像四千三百余尊,是研究中国建筑、佛教、雕刻、书法、绘画艺术的珍贵宝库。又,窟外及其附近,亦另有寺院建筑。
  北窟位于和村西鼓山之腰的山壁间,由南、北、中三部分组成,每部各有一大洞,共有大业洞、刻经洞、二佛洞、释迦洞、嘉靖洞、大佛洞等九窟。其中,大佛洞宽十三点三公尺,深十二点五公尺,坛上坐佛高约四公尺。刻经洞内外壁满刻经文,旁有石碑,记北齐‧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568~572)唐邕写《维摩诘》等四部经书的经过。
  南窟位于西纸坊鼓山南麓,依山而筑,共七座,分上、下两层。上层五窟,下层二窟,名华严洞、般若洞、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千佛洞。最大者宽深均六点三公尺。千佛洞洞壁佛像鳞次栉比,有佛像一0二八尊。
  水峪寺石窟位于峰峰矿区寺后坡村,俗称小响堂山石窟。东侧有水峪寺遗迹。此处仅有一座石窟,即大佛窟。系一方形平顶石窟。
  [参考资料] 任继愈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常盘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