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唐卡(藏thaṅ-ka)


  西藏特有的美术形式之一,指裱褙为卷轴式的佛画。又译汤卡。“唐卡”的原义是“卷起来”,卷轴画称为“唐卡”即在强调其上卷的形式;盖唐卡的收存有一定的规则,需由下向上卷成一束,反之,则是不敬且渎神圣。
  唐卡的绘制始于七、八世纪,盛行于十二世纪,据说是源于印度说书人讲故事时悬挂的挂图。其题材主要有画传(如佛传、祖师传、大法师传)、肖像画(如释迦牟尼像、藏王像、历代法王像)、偶像画(如度母像、天王像、金刚像)、史话(有文成公主进藏、达赖五世觐见顺治皇帝等)、民俗画(有百戏、乐舞、祭祀等)、建筑画(如大昭寺全图、修建萨迦寺图)、宗教活动(有跳神、法会、说法等)、器物类(有法器、佛具、乐器等)、动物画等。
  大体而言,唐卡具有三种不同的目的及用途,第一种是修行用的唐卡,其主要作为喇嘛观想及礼拜之用;第二种是庄严用的唐卡,由在家信徒自行绘制,或请画师描绘,然后献给寺院庄严佛堂,以获取功德。第三种是弘法用的唐卡,即在大市集或寺院的前面,将绘有莲华生大士生涯及阿弥陀佛净土的唐卡,展现在村人及巡礼者的面前,并由喇嘛僧或俗人以歌唱或朗读故事教化民众。
  ◎附︰赖富本宏〈汤卡〉(摘录自《西藏密教研究》第五章第四节)
  汤卡的种类
  汤卡,通常是长条形,其尺寸有详细的规定,但是,古式的汤卡近乎正方形,而新式的汤卡,不依照规定去绘制的也很多。
  汤卡的表现型态有数种,笔者参考图齐(Tucci)的研究,将其归纳为四种︰(1)彩色汤卡,(2)金色汤卡,(3)刺绣汤卡,(4)印刷汤卡。
  第一︰“彩色汤卡”,即一般所见的汤卡,其制作方式是在线画上绘有红、蓝、黄、绿等颜料。目前,在列城郊外的手工艺中心所教授的就是这种汤卡的制作。
  第二种的底色为金色,故称为“金色汤卡”。其画法有三种,其一︰将全图涂上金色,再以进步的技法描出轮廓线,并加上点缀;其二︰在一般的彩色汤卡上,以金线描绘;三为︰先将全图涂上黑色,其上以金色描出图案。
  这一种在年代上虽然开始的很晚,但是全图使用金色的这种形式极受欢迎。此外,在黑底上描金色或白色的线条,这种形式原则上只限于描绘守护尊或护法尊。
  第三种是刺绣汤卡。作品虽不多,但仍存有优秀的作品。据说此种技法传自中国,故在拉达克的作品不多。
  第四种是印刷汤卡,即直接将木版印刷的木版画加以装裱。(中略)
  装裱
  装裱大致有两种意义。对书画本身作强化和装饰的作用。对于搬运、卷收、展开的汤卡而言,装裱的强化作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若说装裱的好坏能决定其寿命的长短,也并非过甚之词。
  汤卡要如何装裱呢?兹将其特征列举如下︰
  (1)画心的背面没有托纸。
  (2)汤卡的天(最上方)、地(最下方)装有轴杆,藉以保持布面的平整。
  (3)装裱的布有两层,将画心夹在中间,以线缝合。
  由上面的特征中可看出,第一种特征是使汤卡寿命减短的最大原因。在装裱中,加上托纸是补强的必备条件,没有托纸是保存上的致命因素。
  此外,使用群青、绿青等易酸化的颜料,以及接着材料──胶,都会使画心变为黑色或茶褐色。再加上折叠时的损伤,所以,要长期的保存汤卡,是非常不易之事。
  第二种的装裱方式,在日本也可看到。使用轴杆装裱,除了可保持画面平坦之外,另外还可卷收装箱,有易于保存的作用。汤卡上的轴杆,主要目的不在于卷收,基本上仍是为了防止画面不平整。因为,一般汤卡的保存,大多是挂在墙壁上,而不是卷收起来。因此,这也是汤卡易于酸化、劣化的原因之一。
  天地两部各有一根轴杆是最普通的型式,此外尚有天部有轴杆而地部无轴杆的型式。
  第三是画心与装裱连接的方法。在日本,装裱时采用浆糊作接着剂。但是,汤卡的装裱不用接着剂,而是采用线缝的方式。
  颜料
  其次再来考察颜料,因为汤卡的古代作品很少,故须与壁画所使用的颜料合并检讨。两者采用的颜料,在本质上并无差异。
  目前印度是采用化学的颜料。以前没有这项技术,故全赖天然产的颜料。因此颜色非常有限。
  从拉达克残余的古壁画中可以看出,使用最多的是青色。这种深青色的颜料,称为“indigo”。此为植物性染料之一,是自植物叶中抽出的青色色素。在印度、爪哇、中国及日本曾作大量的栽培,为过去盛行的颜料。
  此外,孔雀石和群青等矿石也可作成青色的颜料,将这些矿石放入乳钵中研磨为粉末状,即成颜料。这是由于矿石本身行自然酸化,由此会呈现出绀青色。但因其数量很少,价格昂贵,现代已不使用,就是在古代的汤卡中也不多见。
  其次是红色颜料,大多是孟加拉系的颜料。这种颜料被用来描绘诸尊的衣服及火炎。
  所谓孟加拉,其语源出自印度的“Bengal”,由此可知,这是指孟加拉沿岸所产的赤土。这种红色颜料是青色的对比色。
  然后是在诸尊肌肤上所看到的黄色,这种颜料是铁矿石和长石等风化的黄土所作成的。因其含有铁的成分,故呈现出黄色渐至褐色的种种色彩。
  白色,我们认为是由白土作成。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以前是采用白土,以后则使用胡粉(以贝壳烧制而成的白色颜料)。
  以上四色为主要的色彩。都是由天然的土或岩石研制而成的。
  在拉达克当地,目前以衮巴为中心,仍在继续绘制新的壁画与汤卡。颜料以化学制造法作成,颜色已有大辐度的增加。
  画法
  关于古代壁画的画法现已不详。但从林亲桑坡样式的阿尔齐衮巴大日堂、三层堂的壁画加以判断,古代的画法不像后代那样完全遵照仪轨,故缺少统一性,大多是采用三曲法,呈现出比较自由的表现方式。
  就时代上来看,林亲桑坡样式之后,是“后林亲桑坡”样式,这种样式中所含的印度特色已减少许多,所表现的体型不成比例,有显著的稚拙感。或许这是一种土著化的画法。
  相反地,从南姆格尔样式以后至今,壁画与汤卡的画法都具有统一性。这大概是《造像量度经》系之造像经典完全普及深入的结果。
  在拉达克的列城郊外,有一所手工艺品中心,现今仍在传授汤卡的技法,其所使用的绘画课本,是依照《造像量度经》系资料编辑成的,依照此书绘出图形,再加上传统的配色,即为汤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