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唯识三十颂(梵Triṃśikā vijñapti-kārikā,藏Sum-cu-paḥi tshig-leḥur-byas-pa)


  一卷。世亲造,唐‧玄奘译。又作《三十论》《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唯识三十论颂》《高建法幢论》。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异译有真谛译《转识论》一卷。
  本论系以五言三十行的偈颂,简要阐述三界唯识之义。三十颂中,前二十四颂说明唯识之相,亦即说明第一异熟、第二思量、第三了别等三能变之相,以及三性三无性之义。第二十五颂明唯识之性,而以真如为唯识之实性。后五颂叙述唯识之行位。有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等五位。总而言之,本书不仅将《解深密经》乃至《摄大乘论》等所说唯识学理的大纲加以归纳,编辑成三十颂,并且重新加入向来未说及的识转变(pariṇama)与心所说。
  本书为法相宗所依之主要论书之一,也是瑜伽十支论之一。系世亲晚年所撰。其后,有德慧、安慧、难陀、护法、亲胜、火辨、净月、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为之作注。唐代的玄奘曾以护法的注释为主,糅合其他论师之说,而编译成《成唯识论》一书。
  ◎附一︰法舫《唯识史观及其哲学》第二章第二节
  附表所表示的有唯识相、唯识性、唯识位的三大纲。首有二十四颂,广明唯识相,唯识相就是宇宙万有之现象界。这一切现相都不离识,故曰唯识相。唯识的相,即是法相,谓宇宙万法有一名必有一相。又相者是事相、事体,有名字相,有意言相。这些名字相状就是所知的事相,也就是唯识相。次有一颂明唯识性,就是说明一切事相的理性。事理是不相离的,理由事显,事假理彰。所以事相是唯识所现,理性是唯识所显。后有五颂明唯识位,就是讲修行证果的位别程序。因为佛学不仅是讲学理,而是要从学理上去实验、实修、实证的。总之,佛学是要修证。本论是广说唯识的事相和理性,使众生明白自己本有的境界。然后依着学理去修行去改变自己。所以唯识学是先从众生位说明,然后由众生再到佛位。如平常说︰“了生死”,了是了知或认识义。生死就是众生境界,众生了知自己的生死根本,然后才能断生死的因而得解脱。所以这里有二十五颂广明生的境界,使人了知人生现象与真理。然后生起向上进取的志愿和行为,渐次解脱这痛苦的生死。这是唯识宗和其他宗派不同的地方。其他宗派,如密宗、净土宗、华严宗、三论般若等,对众生说法,都是在先说明佛果上的功德境界,如何庄严,如何安乐,使众生生起希求信仰的心,依法修证,可达其希求的目的,可是却忽略众生的本位。如此说来,唯识是重在明因位法,其他宗派重在咒上法。
             ┌1.什难破执──初两句
          ┌略明┤2.标宗标识──次一句
          │  └3.彰能变体──后三句
      ┌唯识相┤       ┌1.异熟能变──初阿赖耶识第二颂半
      │   │  ┌明能变相┤2.思量能变──次第二能变等三颂
      │   │  │    └3.了别能变──次第三能变等九颂
      │   └广释┤示唯识义─是诸识转变等一颂
      │      │         ┌心法生起之由──由一切种等一颂
  唯识三十┤      │    ┌释违理难┤
  论大网 │      └释诸问难┤    └有情相续之由──由诸一业等颂
      │           │    ┌三种自性──由彼彼遍计等三颂
      │           └释违教难┤
      │                └三种无性──即依此三性等一颂
      ├唯识性─此诸法胜义一颂
      │   ┌1.资粮位──乃至未起识一颂
      │   ├2.加行位──现前立少物一颂
      └唯识位┼3.通达位──若时于所缘一颂
          ├4.修行位──无得不思议一颂
          └5.究竟位──此即无漏界一颂
  又依境行果判。此中唯识相与唯识性,都是明唯识的境,即是唯识学上所观察的宇宙人生。在唯识五位中,前四位是明唯识行,从初发心至见道修道,广明学者应如何依法修持。后一位明唯识果,即是二转依果。依了这个系统看三十颂文,有二十五颂明境,有四颂明行,明果的只有一颂。
  ◎附二︰高崎直道(等)著《唯识思想》第二章第五节(摘录)
  《唯识三十颂》是由三十颂文句将唯识说论述得很有体系的小品著作。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是世亲著作中最重要的瑜伽行派的文献。此颂的梵文,是由安慧的注释中回收的。翻译本有玄奘译和西藏译。其他,众所周知的真谛译的《转识论》亦为异译之一。《转识论》不采取“颂”之形态,而且附有原文所无的简单说明。
  全部三十颂中,第一颂到第十六颂,是以阿赖耶识为基础而论述心之重层性结构。从第十七颂到第二十五颂,则以“唯识”为主题,以论述三性说。第二十六颂到第三十颂,论述实践过程及其结果。将心的存在状态,分为下层意识之阿赖耶识,自我意识之染污意(kliṣ-ta manas)和表层意识之六识。共三层八识。由此重叠构造下所作成的论述,可于无著的《摄大乘论》中发现;但将此三层构造,明确规定,称为“三种认识的变化(vijñana-parina-ma)”,则《唯识三十颂》是最早的。
  ◎附三︰杨白衣《大乘佛教二系的研究文献》〈唯识三十颂〉(摘录)
  这是一部始于《解深密经》,而由弥勒、无著完成的唯识学说大纲。将唯识义理归纳为三十颂。是依“识转变”(vijñānaparinama)思想,组织唯识学说,最富特色的论书。梵语原典、西藏译、汉译都有。汉译有玄奘译与真谛译(《转识论》)二种。梵语原典由烈维教授将本论附上安慧之释论而与《唯识二十论》共同校订刊行。又由高楠、荻原两博士各作日译。古来原本认为《三十颂》的唯一释论,就是以护法为正义的《成唯识论》。烈维刊行安慧的释论之后,乃使唯识学研究开拓新的境界。其后,对本书,直接、间接的有种种研究。在海外,有烈维教授的法译、耶高比的德译,佛劳华纳的德译。在日本,有稻津纪三的《世亲唯识之根本的研究》、铃木宗忠《世亲的唯识哲学之展开》、寺本婉雅之《梵藏汉和四译对照安慧造唯识三十论疏》、明石惠达《梵藏对校安慧造唯识三十颂释》。战后,宇井伯寿发表《安慧护法唯识三十颂释论》,而后有野泽静证的《唯识三十论之原典解明》(《世亲唯识之原典解明》所收)。野泽的《原典解明》,不但收录安慧的注释,又将传至西藏的调伏天之复注日译。又长泽实导的《梵藏对照唯识三十颂语汇》,也值得注意。此外,结城令闻的《关于唯识三十颂之背景思想与造颂之梗概》(《世亲唯识之研究》所收),列举很多考证研究,裨益良多。研究《三十颂》时,应注意古来的《成唯识论》。深浦正文《唯识学研究》、富贵原章信《护法宗唯识考》等,都是值得备于座右的参考书。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佛典研究》(《世界佛学名著译丛》{28});《唯识典籍研究》《唯识学的论师与论典》(《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9}、{96});井上玄真着‧白湖无言译《唯识论讲话》;高楠顺次郎《和译安慧造唯识三十颂释论》;宇井伯寿《安慧护法唯识三十颂释论》《印度哲学研究》;寺本婉雅《安慧造唯识三十论疏》;深浦正文《唯识论解说》《唯识学研究》;野泽静证《世亲唯识の原典解明》;结城令闻《世亲唯识の研究》;《大乘佛典》第十五册〈世亲论集〉(中央公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