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商羯罗(梵śaṅkara;约700~750之间)
西元八世纪的印度吠檀多派哲学家。生于南印度喀罗拉(Kerala)国的喀拉迪(Kalaḍi)村。为南卜提利(Nambūdiri)婆罗门之子。出家师事格文达(Govinda),学习婆罗门教义。学成后,在贝那勒斯(Benares)从事著述及教导弟子,大力宣扬不二一元论。尝遍历各地,与其他学派弟子、佛教徒进行论战。并创立教团,致力于弘扬其学说。然其教示之对象以出家婆罗门为主,系一固守正统婆罗门立场的保守主义者。尔后于喜马拉雅山的克达那塔(Kedārnātha)去世,享年仅三十二岁。
氏之学说受《奥义书》《吠陀》及大乘佛教思想之影响,而建立一元论世界观及幻化说之体系。以揭示“我即梵”、“汝即彼”之梵我同一说为其根本思想,认为真实而唯一的“梵”(即最高我)与个人我(精神)本无殊异。然而由于各人的智慧不同,所体现的梵遂有上下之别。“上梵”系表现于“上智”之梵,即最高我。其性为无德、无属性。“下梵”系表现于“下智”之梵,其目的不在知梵,而在崇敬梵,并依其崇敬之程度获得幸福或渐近于解脱。又谓纷杂的世界因系依无明而有,故是幻化、迷妄、非实在。氏之不二一元论至后世成为印度思潮的主流。在印度思想史上,其地位与龙树不相上下,然而其反对者则评斥其学说为“伪装的佛教学说”(Pracchannabaud-dha)。
氏之著述颇多,主要有下列七种︰
(1)《梵经注》(Brahmasūtra-bhāṣya)
(2)《森林奥义注》(bṛhadāraṅyakopani-ṣadbhāṣya)
(3)《薄伽梵歌注》(Bhagavadgītābhāṣya)
(4)《我之觉知》(ātmabodha)
(5)《问答宝鬘》(Praśnattararatnamālikā)
(6)《五分法》(Pañcīkaraṇa)
(7)《千论》(Upadeśasāhasrī)
据传,商羯罗曾模仿佛教的精舍(vihāra),建立正统婆罗门教史上的首座僧院(maṭha)。其后印度各地乃常有商羯罗派僧院出现。其中心在南印度卡尔纳塔卡(Karṇāṭa-ka)州的斯林格利(Sringeri)。又,现今以正统婆罗门为己任的印度学者中,可谓五分之四皆属于商羯罗系。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第一节(摘录)
(前略)那时婆罗门教哲学已经发展到“吠檀多”阶段(吠檀多是吠陀达到究竟的意思。在吠陀学说以后有奥义书,奥义书又发展一步便是吠檀多),其时对“吠檀多”加以阐扬的是商羯罗,他的年代大概在第八世纪。他注释了《吠檀多经》,特别发挥了梵我不二的思想。婆罗门相信造物主是梵,这是大我,或叫大宇宙,而每个人又有个小我,或叫小宇宙。那么,梵同我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以前都认为是梵我不二,但关于梵我不二的内容却有种种说法,商羯罗在注释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说梵我不二是一元的关系,就是说梵我完全一体。还说,人们由于无明,便把小我从大我中分化出来了,但这是幻像;如果有了智慧一旦认识到我就是梵,就会同梵重合为一,那时便得解脱。这种说法,与婆罗门原来相信的梵(大宇宙的主宰)我(小宇宙的个体)并非一元的主张就很不同了。而且商羯罗采取了佛家的许多说法,例如梵我的分裂出于无明、小我如幻如化等;还说,看的真便是真,看的不真便是假,也是采取佛家“空”及“二谛”的说法。另外,《吠檀多经》里有一段批评佛家的话,因为文字简略,究竟批评的是哪一家,说法不一,商羯罗在注释中则肯定了是批评瑜伽行派唯识说的。这样,他本人的立场就很明显是中观派的了。
商羯罗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生在南印度,信仰印度教,著述很多。他立说巧妙,吸取了佛家的长处,学说曾风行一时。他的足迹遍历五印,到处都得到大量的信徒,并在各地替他建立根本道场,大的有四个。后来他成为这一宗的宗主了。他这一宗以后又分成了十派,势力越来越大,如用他的理论组成的湿婆派,就是一大派。最后,他死在北印度。
由于商羯罗的影响大,世人对他很崇拜,因此产生了不少的神话,佛教方面也有关于他的传说,这也影响到佛教的本身,以致后来印度教批评他是一个伪装的佛教徒。事实上,他对佛教确实产生了影响,由此开了中观与密教相结合的途径,密教即以中观思想为中心,而使中观势力大为抬头。后来印度教还有变化,把湿婆的配偶女神突伽作为崇拜的对象,构成性力派。这一派相当堕落,完全以男女的贪欲行为作为宗教仪式,公然提倡性欲,主张藉性力达到解脱。而佛教的密教化,也与此平行,出现了左道密教,他们的言行同样堕落。所以尽管还标榜般若,但更强调方便,肯定烦恼作为方便的妙用,肆无忌惮。这种学说终于成为印度佛教最后期的主流。
[参考资料] 黄心川《印度哲学史》;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中村元编‧叶阿月译《印度思想》;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金仓圆照《吠檀多哲学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