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善书
中国民间劝善的书籍,内容以儒、佛、道三教之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思想为主。宋代以来流行,盛行于明末清初。由于其性质极具亲民性,故较儒、佛、道等正规经典更受民众欢迎。善书的刊行,不以贩卖为目的,故多免费赠阅。从事善书修文、编纂、注解、印刷出版等工作的“善人”,多为知识阶级或乡绅巨贾。至于其作者,有署名者,也有假托神仙而未署名者。
善书中,以《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三书流通最广,世称之为“三圣经”。其中,以《太上感应篇》最具代表性,相传此书为南宋士人李昌龄所作,内容以《抱朴子》为底本,并增加伦理道德与社会道德等思想内容。《阴骘文》一书以文昌帝信仰为中心,对明末政治、社会等方面影响颇深。《觉世真经》成书于清初,以关帝信仰为中心。和以后,“三圣经”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伦理与宗教信仰的重要支柱。
除此之外,又有“功过格”一类的善书,即以“三圣经”所说为具体实践德目者,如《太微仙君功过格》、袁了凡《阴骘录》(又称《了凡四训》)、云栖袾宏《自知录》等书。其中以《太微仙君功过格》最具传统权威性。明代以后,随着宗教结社的兴起,“宝卷”(通俗经典)亦流行民间。此亦属善书一类,乃承袭变文而来,如《香山宝卷》等。
古来所流传的善书,为数甚多。乾隆五十四年(1789),刘山英编辑《信心应验录》,收录一百五十余种善书,全书共分九卷,甚受民间欢迎。
[参考资料] 《中国民间宗教概说》(《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