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善导(613~681)
唐代大弘净土教的一位高僧,后世尊他为莲社第二祖。他俗姓朱,临淄(今山东临淄县)人(一作泗州人)。幼年从密州(今山东境)明胜出家,常诵《法华》《维摩》诸经;偶入经藏赤《观无量寿经》,大为欣赏。受戒以后与妙开共研《观经》,觉得只此观念法门,最易超脱,其他行业迂僻难行。
他常依《观经》修十六观,并慕东晋‧慧远结社念佛的高风,曾亲往庐山叩寻遗范。后更周游各地,访问高德。闻道绰在西河(今山西境),盛弘净业,即于贞观十五年(641)赴并州(今太原)石壁山玄中寺相访。其时正值严冬,旅途艰苦,道绰悯他远来,即授以《观经》奥义。
贞观十九年,道绰入寂,善导即赴长安,盛弘念佛法门。他于唐‧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忽患微疾,怡然长逝,年六十九。他的弟子怀恽等,葬其遗骸于长安终南山麓神禾原,建寺立塔纪念,即今香积寺与崇灵塔。西元1980年五月十四日,中国佛教协会与日本净土宗,云集两国佛徒,于此举行了盛大的法会,纪念善导大师圆寂一千三百年远忌。
善导在长安广行教化时,曾将所得的净财,书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又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近代新疆吐峪沟高昌故址发掘出的许多古代写经中,即有他写的《阿弥陀经》的断片,卷末记有“愿生比丘善导愿写”一段题记(见园田宗惠《善导大师与舍身往生》)。
善导兼擅造像艺术。他在西京实际寺时,唐高宗敕于洛阳龙门兴造大卢舍那佛像,命他监督造像工程。调露元年(679)奉敕于大像之南建置奉先寺,为佛教东传以来所开的最大石佛之龛(见《金石萃编》卷七十五〈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龛记〉,简称〈奉先寺像龛记〉)。龛记文中并称他为“检校僧西京实际寺善道禅师”(“道”与“导”的写法虽然不同,但由于西安碑林所保存的〈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中,有“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阇黎”之语,且与善导时代相合。其为同一善导无疑)。
善导日常持戒极严,常事乞食。澡浴以外,不脱三衣。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后来宋代宗晓豆代同修净土功高德盛的七人立为莲社七祖,置善导于慧远之次,列为莲宗第二祖(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净土立教志〉)。
古代有两位善导的说法,其说起始于宋《新修净土传》中的二〈善导传〉。后至十二世纪时日本源空所著《类聚净土五祖传》中曾加以引录。十三世纪时良忠撰《观经玄义分传通记》第一,载明《新修净土传》中卷有三十三人的传记,其中第二十五人为善导,第二十六人为善道。此则前者为京师光明寺的善导,后者为终南山悟真寺的善道。《佛祖统纪》于卷二十七出〈善导传〉,卷二十八载〈善道传〉,于此可以分清两个善导的区别。
善导的著述,现存五部九卷。即《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和《观念法门》一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此疏主要叙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称为教相分或解义分;其《往生礼赞偈》等四部,叙述净土法门的行事仪式,故又称为行义分。《观经四帖疏》于八世纪时传入日本,流传甚广,后来日本高僧法然(即源空)即依它创立日本净土宗,并尊善导为高祖。
《往生礼赞偈》亦称《六时礼赞偈》,说明昼夜六时礼赞弥陀及观音、势至的仪式。《净土法事赞》上卷标题为“转经行道愿生净土法事赞”,下卷标题为“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说明《阿弥陀经》转读行道的方法。《般舟赞》具称为《依观经等拘舟三昧行道往生赞》,是依《观经》等说明修学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观念法门》具称为《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是说坤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场念佛与忏悔发愿的方法。此外,通常附于《观念法门》之中的还有《依经明五种增上教义》一卷。
又宋‧宗晓《乐邦文类》卷四载有〈临终正念诀〉一篇,署名作者为京师比丘善导,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十二题作“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内容文字大体相同。
古来关于弥陀的净土问题,有报土和化土的异说。摄论师以彼土为报土,认为凡夫不能往生。迦才等认为彼土有报土和化土两种︰地上菩萨生于报土,凡夫二乘生于化土。慧远认为净土是众生的自业所感,随凡圣阶位而有高下之别。善导的著述里,则坚决主张弥陀净土为报土,并认为凡夫能入弥陀报土,以此树立了净土一宗的教法。
善导认为凡夫乘着弥陀的本愿力虽能往生极乐净土,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往生的正因,即所谓安心、起行和作业。安心,即具足《观无量寿经》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如是“具足三心必得往生”。起行,即起身口意三业之行。身业是礼拜阿弥陀佛。口业是称赞阿弥陀佛及一切圣众的身相光明及净土庄严。意业是专念观察阿弥陀佛及诸圣众的身相光明及净土庄严等。作业,即依以下四修法策励实行。(1)恭敬修,礼拜阿弥陀佛,身心恭敬。(2)无余修,即称名忆念阿弥陀佛及净土圣众,不杂余业。(3)无间修,即修行三业乃至回向发愿,无有间断。(4)长时修,即以毕命为期,心行相续,誓不中止(见《往生礼赞偈》)。善导
善导的弟子,以怀感最为知名,怀恽次之(孟铣的〈释净土群疑论序〉说,“恽与感师,并为导公神足”)。此外见于史传碑铭的,尚有贞固、净业数人。怀感是长安千福寺沙门,初学法相,博通经论。及谒善导,善导命他入念佛道场,精诚念佛,三年后得念佛三昧,著有《释净土群疑论》七卷行世(《宋高僧传》卷六)。
怀恽,于长安西明寺出家,时善导在光明寺弘法,他即趋侍座下十余年,尽传善导之学。善导示寂,他于神禾原建造灵塔葬之,又于塔边构筑伽蓝,并造十三级大窣堵波。后依敕为长安实际寺主,常讲《观经》《贤护》《弥陀经》等,劝四众专念弥陀名号。寂后谥“隆阐大禅师”(见《隆阐法师传》)。
贞固,郑地荥川人,于汜水等慈寺从远法师出家;后于襄州遇善导,接受净土法门,精勤称念阿弥陀佛。至庐山,住东林寺。至广州,邂逅义净,同渡南海达于室利佛逝(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贞固传〉)。
净业,于弘道元年(683)出家,善讲《观无量寿经》和《释净土群疑论》。他为香积寺主二十余年,劝修净土行业,年五十八圆寂。(林子青)
◎附︰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卷二(摘录)
善导大师由柳树投地自杀事,古有二说,一即普通所传,谓为舍身往生;一则反之,以为《续高僧传》载善导弟子等由柳树投地而死事,致有善导柳树舍生之讹传。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七〈释会通传〉末所载︰“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宇,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师,惟行念佛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定生净土不?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闻台省。”此当是门人舍生,无关善导。又道宣律师撰《续高僧传》时,善导尚存,不应有此记载。其柳树舍身之事,当系讹传。窃思当时极重舍身之行,而赞扬备至《僧传》至特设遗身一门,聚集此类之人,载入传内,藉以增高善导价值。乃并弟子事迹而记之。然则善导之舍身往生,其非信史,可断言也。
证之今日净土门所言之善导,即光明寺之善导也。其书除《观无量寿经疏》(四卷)、《观念法门》(一卷)外,有《往生礼赞》(一卷)、《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此即五部九帖,或谓之五部九卷。《观无量寿经疏》为最重要,其〈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各一卷,世称《四帖疏》。净土他力教法门,当以此为集大成者也。
善导流念佛门,以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之〈易行品〉,为其根源。自世亲之《往生论》,而昙鸾之《论注》,而道绰之《安乐集》,以迄于善导诸书,益发挥光大。故欲详他力教之教义,应述以上诸书内容。又此等书可表示渐次发达之迹,各能发前人所未发,明乎此,则我国净土教之教义,乃能判别,但稍嫌烦琐耳。且就净土教考之,诸派见解各异,若欲比较评论,殊非易易,故略而不述。
要之,善导之《观经疏》,以佛对贪瞋具足之凡夫韦提希,说此法门。以此法门,使末世罪恶之凡夫,顿起觉悟,以反对“韦提希为法身菩萨”之说,斥念佛为唯愿无行别时意之法门说。又非单以《观经》十六观为定善,在十六观中,分前十三为定善,后三者为散善。又就《观经》所说之净土,破应身应土之说,而为报身报土之说,皆最可注意者也。又《观经疏》之〈散善义〉,分念佛行者之行,为正行与杂行︰正行者,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种;杂行者,乃其他一切之行,胥回向之,而为往生之资。以其类似五种正行,而非净土往生之直接行,故名杂行。又于五种正行中,分正定业与助业︰正定业者,行、住、坐、卧,不论时间之久暂,一惟心称弥陀名号于口,即以称名为正定业。其他四种,皆属助业。此五种正行,出自《往生净土论》之五念门︰五念门以观察门为中心,而此五正行,别加称名之一行为中心者也。夫立别时意趣论者,以三种散善中,“下品往生者,惟称佛名,亦能往生。”为唯愿无行,故以为方便。然善导之主张,反以称名为《观经》之精神所在也。
除《观经四帖疏》外,其他四部,世称具疏。其中《观念法门》明修观佛、念佛两三昧之法。余三者中,《往生礼赞》明通常六时之行法,即昼夜各三度佛前之行法,谓之六时行法。《法事赞》明临时之行法。《般舟赞》明由《般舟三昧经》所行之定心别时念佛之行法,即庄严道场,自十七日至九十日,定日数念佛,即常行念佛之谓也。
善导之念佛,与唐代之法相、华严、禅宗、密教异,最初即不与上流社会接近,以博下级人民之信仰为务,故善导灭后,学者及位置高尚之僧侣,继承法统者,此宗甚少。善导之弟子怀感禅师,著《释群疑论》(七卷),同时草堂寺之飞锡著《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玄宗朝,庐山有承远者,居庐山西南岩石下,频教专念之道,其建弥陀寺也,不知始于何时,世称弥陀和尚者,即此人也。承远之弟子法照,代宗时为国师,宋‧遵式《净土略传》谓为善导再诞。法照著有《五会法事赞》(一卷)、《大圣竹林记》(一卷)。德宗贞元中,少康法师,深慕善导,弘净土之教,世称后善导。著有《二十四赞》(一卷)、《瑞应删传》(一卷)。此外憬兴有《大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三卷)、元晓有《大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游心安乐道》(一卷),皆唐代人物。憬兴、元晓,皆新罗人也。其《无量寿经》之解释,与净影、嘉祥之疏并称,世号《无量寿经》四大注疏。
[参考资料] 望月信亨着‧印海译《中国净土教理史》;《净土宗史与宗师》《中日佛教关系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5}、{81});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中国净土教史の研究》;大原性实《善导教学の研究》;岩井大慧《善导传の一考察》;常盘大定《支那佛教の研究》;《净土思想》(《讲座‧大乘佛教》{5});《不安と欣求》(《佛教の思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