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善无畏(梵śubhakarasiṃha;637~735)


  唐代来华之密教高僧。音译戍婆揭罗僧诃,略称输婆迦罗。又译净师子。开元三大士之一。中印度摩揭陀国人。其先代出身刹帝利,因国难出奔乌荼,做了国王,承传到他,十三岁就依父亲佛手王的遗命即位。兄弟们不服,起兵相争,他于平乱之后,让位于兄,决意出家。先至南印海滨觅得殊胜招提,修习法华三昧。又由水路搭乘商船,游历中印诸国,密修禅观。及到摩揭陀,访国王,王妃原是他的女儿,他们了解到善无畏舍位出家的经过,大加敬重,由是名声远播。他曾把自己所携传国宝珠施给那烂陀寺,装饰在大佛像的额端上。后归依寺内以禅、密著名的长老达磨鞠多,研习密教,受到鞠多的赏识,将总持瑜伽三密及诸印契完全传授给他,得了灌顶,号为三藏。他又周行各地,遍礼圣迹,方便诱化。
  八十岁左右,依着师教东行弘法,携带梵本,经过北印迦湿弥罗、乌苌等国,到了素叶城,应突厥可汗之请,讲《毗卢遮那经》,然后再前进通过天山北路,达于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宝应)。因为他的声誉早已传至汉地,唐睿宗特派西僧若那和将军史宪,远出玉门迎接。他于玄宗开元四年(716)到达长安,被礼为国师。先住兴福寺南塔院,后迁西明寺;玄宗并严饰内廷道场,尊为教主。开元五年,开始在西明寺菩提院译出《虚空藏菩萨求闻持法》一卷。写定进内之后,即有敕令将带来的梵本全部送藏内廷。从此他便注意另访未译的密典梵本。先有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无行求法,游历南海、东印、中印各地,曾住大觉、那烂陀等寺闻法,并访求梵本。学毕回国,途经北印病卒(见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所将梵本,由同行者带回中土,存于长安华严寺。善无畏和一行同往选取前未译过的重要密典数种。开元十二年,他随玄宗到洛阳,于开元十三、十四年间,在奉先寺译出《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等三种,开元二十年,他曾请求还归印度,优诏慰留。二十三年得病,十一月卒于洛阳大圣善寺,年九十九。开元二十八年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肃宗乾元元年(758),于塔院侧建碑,其弟子李华撰文。善无畏
  善无畏是汉地真言教的奠基者,所译经典全属于秘密部。他最初据自己所带梵本译出的《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由沙门悉达译语,无著笔受缀文,经题下注云︰出《金刚顶经成就一切义品》,实系密轨一类。以后就无行所将梵本内选译的有三种,其一是《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缀文,为纯密教的根本经典,通称《大日经》。本经于所说诸曼荼罗中,特以大悲胎藏生曼荼罗为正式灌顶曼荼罗,所传密教胎藏部大法即从此出。其第七卷为供养念诵法,末后有阿阇梨所集之文,是无畏依经教而撰集的修习胎藏密法的仪轨。其余两部是《苏悉地羯罗经》和《苏婆呼童子请问经》三卷,则广说三部(佛部、观音部、金刚部)和五部(加般支迦部和摩尼部)的持诵通则。以上四部、十四卷,都见于《开元录》。另有属于密轨的《苏悉地羯罗供养法》二卷,题善无畏译,实际是善无畏依《苏悉地经》撰集以传授门弟子者。此外,流传于日本的,还有《金刚顶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一卷(与一行共译)、《释迦文尼佛金刚乘修行仪轨法品》一卷、《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二卷,以及其他秘密陀罗尼法、念诵法、略要法等,内容都有可疑之处,或出于后人的伪托。在无畏译籍中,《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内的密咒,全部都写出梵字,逐字用汉音对译,他所集《苏悉地羯罗供养法》中部分密咒,亦复如是。此由密教重视文字,为求念诵、观想精确,故创此例,以后不空传译密典即沿用之。由此可见善无畏当时传授密教,已同时教授梵文拼法,开始讲求“悉昙”这一门学问,这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值得注意的。
  善无畏的撰述,除上述密教仪轨外,还传有《无畏三藏禅要》一卷,这是他和嵩岳会善寺敬贤对论佛法,而由西明寺慧警记录的。本书先开发心、供养、忏悔、受戒等十一门,次说观智密要、禅定法门,列举陀罗尼十首和月轮观法等。其中评论初习禅人多怕起心动念,或专守无念以为究竟,认为如是便无法增长善念。他主张先正念增修,后方至于究竟清净,不怕起心,而患亏于进学。在这段话里,可以见到当时的禅风和他对于修禅的见解。相传他平时静虑怡神,时以禅观奖劝初学,遇有问疑,剖析无滞,本书所记即其一例。
  善无畏兼长工巧艺术,相传他自制模型,铸造金铜灵塔,备极庄严。他所画的曼荼罗,尤其精妙。他这一法系的传布,对于汉地工巧艺术,也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善无畏弟子,入室的有宝思、妙思二人。宝思俗姓郑,荥阳人;妙思俗姓王,琅玡人。俗弟子有著名的文士李华,赵州赞皇人,是善无畏行状和碑铭的撰者。又传喜无畏是他的最后弟子,行事不详。传承善无畏胎藏法的是大兴善寺沙门一行和保寿寺新罗国沙门玄超。一行撰《大日经疏》七卷(或开为十四卷),善释经文,阐明教相和事相,对于纯密理论体系尤多所发挥。玄超事实不详,传说不空法系的青龙寺沙门慧果(746~805)曾从他受大日和苏悉地密法,又于阗沙门智严、嵩岳沙门温古,也曾受学于善无畏。
  真言宗在唐武宗废佛(845)以后,中土传承即以衰歇。惟善无畏所传胎藏部密法,后由不空的弟子慧果传于日本‧空海,而和金刚智所传的金刚部密法相并传习,在日本一直到现在还存在着。(游侠)
  ◎附︰周一良〈宋高僧传善无畏传中的几个问题〉(摘录自《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一)善无畏之名号与家世
  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
  “释善无畏本中印度人也。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华言净师子,义翻为善无畏。一云输波迦罗,此名无畏,亦义翻也。其先自中天竺,因国难分王乌荼。父曰佛手王。”
  案戍婆揭罗僧诃可以义译为净师子,输婆迦罗则戍婆揭罗之异译,然皆无“无畏”或“善无畏”之意也。赞宁此文纰谬重覆,甚不可解。东瀛所传李华撰〈善无畏行状〉较为明晰︰“三藏沙门输婆迦罗者,具足梵音应云戍婆□国人。正音应云邬荼,荼音持耶反。其王与佛同氏,亦姓释迦,刹帝利种。”Udyana可以写成邬荼或乌荼,与Oḍra之乌荼同。颇疑善无畏出于释种之说乃后人误混两乌荼为一而造成者也。西元八世纪末叶,Oḍra有王朝,其王之名皆有Kara字样,且有一王即名śubha-kara。皆信奉佛教。法儒烈维曾据出土铜券铭文及中国记载,考定诸王年代。善无畏之梵名固与此诸王之名相似,其父“佛手王”之称,亦可复原为Buddhakara。则善无畏者岂即此Kara诸王之先世耶?
  (二)善无畏东来之行程
  赞宁记善无畏东来行程綦为简略,且杂以神话︰
  “掬多曰︰汝与震旦有缘,今可行矣!畏乃顶辞而去,至迦湿弥罗国。薄暮次河,而无桥梁,畏浮空以济。一日受请于长者家,俄有罗汉降曰︰我小乘之人,大德是登地菩萨。乃让席推尊。畏施之以名衣,升空而去。畏复至乌苌国。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讲毗卢于突厥之庭,安禅定于可敦之树。法为金字,列在空中。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乳为三道,飞注畏口。畏乃合掌端容曰︰我前生之母也。(中略)前登雪山大池。(中略)路出吐蕃,(中略)至大唐西境。(中略)初畏途过北印度境,而声誉已达中国。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宪)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
  所述荒诞不经,未可置信。然其行程次序必非杜撰,犹可考也。善无畏盖原拟经由中亚来华,故西北至乌苌,或竟达高附。若原拟取道吐蕃,自应先至泥波罗,不应至乌苌矣。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上载玄太法师“永徽年内取吐蕃道,经泥波罗到中印度”。又道生法师“以贞观末年从吐蕃路往游中国。(中略)多赍经像,言归本国。行至泥波罗遘疾而卒”。复有末底僧诃及玄会,皆卒于泥波罗,疑亦取道吐蕃者也。玄照传欲归东夏,“但以泥波罗道吐蕃拥塞不通;迦毕试途多氏捉而难度”。遂殁于印度。义净自注云︰“言多氏者即大食国也。”善无畏之弃“迦毕试途”而取道吐蕃,疑亦由于大食为梗。西元八世纪初叶──尤以西元711至716年间,大食屡侵中亚诸国,诸国每乞救于唐朝。更南则大食人且数数侵掠北印度高附一带之突厥人ṣāhīs,至716年大食统制东方之大将Hajjaj殁后始告中止。开元八年(720),玄宗遣使册立乌苌国王,亦以“时大食与乌苌邻境,煽诱为虐。其王与骨咄王、俱位王皆守节不应,亦潜输款诚”,故玄宗深美之也(《唐会要》卷九十九)。善无畏以开元四年(716)抵长安,其发迹天竺当在715年之前数年,适当大食人在北印及中亚军事行动最为活跃之时期。故断定其不取迦毕试路而从吐蕃入唐为受大食人军事影响,未为无据也。圆照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载悟空入竺事,谓迦湿弥罗国“四周山为外郭,总开三路,以设关防。东接吐蕃,北通勃律”。善无畏所取当即悟空所谓之东路欤?
  传文于到乌苌国后,即叙善无畏“讲毗卢于突厥之庭,安禅定于可敦之树”。盖本李华碑铭“讲毗尼于突厥之庭,而可敦请法,乃安禅树下”之文。(《文苑英华》卷八十六可敦下有子字。)毗尼谓律,毗卢则为《毗卢遮那经》之略。所述神异固不足信,然八世纪时北天竺及阿富汗确有突厥王庭,且为佛教徒,则班班可考。慧超于开元十五年(727)返抵安西,其《往五天竺国传》云︰
  “又从迦叶弥罗国西北隔山一月程,至建驮罗。此王及兵马,总是突厥,土人是胡。(中略)此国旧是罽宾王王化,为此突厥王阿耶领一部落兵马,投彼罽宾王。于后突厥兵盛,便杀彼罽宾王,自为国主。(中略)此王虽是突厥,甚敬信三宝。王王妃王子首领等各各造寺,供养三宝。(中略)此王不同余己北突厥也。儿女亦然,各各造寺,设斋舍施。”
  关于郁地引那国(即乌苌国)国主之种姓,慧超未曾道及,止言“此王大敬三宝,百姓村庄多分施入寺家供养。(中略)足寺足僧,僧稍多于俗人。”罽宾国(迦毕试)下云︰“此国亦是建驮罗王所管。(中略)土人是胡,王及兵马突厥。(中略)国人大敬信三宝,足寺足僧。”悟空天宝十载(751)西行,贞元六年(790)返长安。圆照记空所述迦湿弥罗国事云︰“次有也里特勒寺,突厥王子置也。次有可敦寺,突厥皇后置也。”乾陀罗国条云︰“次有特勤洒寺,突厥王子造也。可敦寺,突厥皇后造也。”烈维等据慧超、悟空所述,论断八世纪时迦毕试王室为突厥人,并推测即阿比鲁尼书中所记高附之śahya王室,此说为一般印度学家所承认。
  赞宁纪突厥王庭之奇迹于乌苌之后,大雪山之前。然则八世纪中叶乌苌国亦得有突厥王庭乎?曰有,请举《旧唐书》为证。卷一九八〈罽宾传〉︰“开元七年(719)遣使来朝,(中略)诏遣册其王为葛罗达支特勒(勤)。二十七年(7 39)其王乌散特勒(勤)洒以年老,上表请以子拂菻罽婆嗣位,许之。仍降使册命。天宝四年(745)又册其子勃匐准为袭罽宾及乌苌国王。”(《新唐书》卷二二一上〈罽宾传〉略同。)罽宾诸王名带特勤,系突厥称号,与慧超所记正合。乌苌于西元745年既属罽宾王治下,则合并疑更在其前,善无畏所至之突厥王庭倘即统治罽宾、乌苌两国之可汗乎?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十九谓善无畏“至乌荼国,演遮那经,众见毗卢遮那四金字于空中”。略去突厥可敦字样,盖有所疑。佛家传记虽多迷离恍惚非常可怪之事,其基本史迹依然属实。当分别观之,不得一概抹煞,善无畏传其一例也。
  传称睿宗诏若那及将军史献(李华〈碑铭〉作“史宪”,非是。)出玉门塞表迎善无畏,若那当是印度僧人之名。唐代突厥王族入仕中国者每省略阿史那氏称史氏,如史大奈史忠之比。此史献当即阿史那献。《新唐书》卷二一五下〈突厥传〉“未几擢献碛西节度使”,《通鉴》卷二一一系开元二年。《旧唐书》卷九十八〈杜暹传〉︰“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镇守使刘遐庆等不□,更相执奏。”迳称史献。卷九十七〈郭元振传〉亦作史献。献开元四年犹在西陲,碛西节度使盖治于焉耆。睿宗薨于开元四年六月。善无畏抵长安之日期李华〈碑铭〉及赞宁传中皆不及,然据李华撰〈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文,善无畏于开元四年五月十五日抵长安(《全唐文》卷三一九)。传谓睿宗“诏若那及将军史献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实则献本在西边,盖命之资送无畏入京师,固无特遣献出玉门相迎之理也。
  (三)内道场与长生殿
  传称善无畏抵长安后,玄宗“饰内道场,尊为教主”。惠果行状言内道场在长安大明宫之长生殿。长生殿亦曰长生院,见《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胡三省《资治通鉴》卷二0七〈太后寝疾居长生院〉条下注︰
  “长生院即长生殿。明年五王诛二张,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同此处也。盖唐寝殿皆谓之长生殿。此武后寝疾之长生殿,洛阳宫寝殿也。肃宗大渐,越王系授甲长生殿,长安大明宫之寝殿也。白居易长恨歌所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华清宫之长生殿也。”
  阎若璩、徐松皆从其说,以长生殿为寝殿。案胡说非是,长生殿非寝殿,乃祀神之所也。武后寝疾与肃宗大渐之处皆无明证可以证其为燕寝之地。试检唐书,知诸帝可寝息或薨逝于宫中任何殿。长生殿可用为寝殿,然不能据此断定长生殿主要用途为作燕寝也。武后与肃宗所以寝疾于此者,盖有宗教意义。因长生院为祭神之地,又为内道场即禁中佛寺之所在。病中移寝于是,盖以祈福。《金石萃编》卷七十一〈大唐太常协律郎裴公故妻贺兰氏墓志铭〉云︰
  “女也不慝,天胡降灾。绵联沉痾,三浃其岁。洎大渐,移寝于济法寺之方丈,盖攘衰也。粤翌日奄臻其凶,青秋四十有四,即开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至十九日迁殡于鸱鸣□,实陪信行禅师之塔,礼也。”
  王兰泉谓“攘衰二字未详”。案“攘”当即“禳”字,“攘衰”当即“禳除衰病”之意。贺兰氏深信佛法,或是三阶信徒,故大渐移寝于佛寺,复陪葬信行禅师塔侧。武后、肃宗亦皆崇信佛教,其寝疾于长生院倘亦出于同一动机乎?王昶又云︰
  “贺兰夫人病则移寝于济法寺之方丈,殡则迁陪禅师之塔,不知其何谓,而碑犹谓之礼也,此果何礼耶?其时夫人卒年四十四,其夫裴公尚在。又不言与寺僧有何瓜葛,而卒于寺,附于塔,恬不为怪。可知唐时士大夫于丧礼之废盖已久矣。”
  似未了解唐人之宗教生活,故所论有未谛也。
  至华清宫长生殿非寝殿,更有明文。白香山诗与陈鸿之传皆未尝言其为寝殿,身之实为厚诬。然唐人已有误会者。郑嵎去白傅只三十年耳,其〈津阳门诗〉自注云︰“飞霜殿即寝殿,而白傅长恨歌以长生殿为寝殿,殊误矣。”至不可解。《唐会要》卷三十〈华清宫〉条︰“天宝元年十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五同。郑嵎〈津阳门诗〉注亦云︰“长生殿乃斋殿也。有事于朝元阁即御长生殿以沐浴也。”此外,如李程〈华清宫望幸赋〉(《全唐文》卷六三二)、韩休〈驾幸华清宫赋〉(《全唐文》卷二九五),亦皆以长生殿为降神之地。但亦有其他用途,《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记︰“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华清宫之长生殿主要为斋戒祭祀之所,长安宫中内道场所在之长生殿自亦非寝殿矣。后人每狃于“寝殿长生”之说,习而不察,故因论内道场之地址试辨之如此。
  (四)密宗与律宗
  善无畏传记其与律宗大师道宣之关系云︰
  “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示为粗相。宣颇嫌鄙之。至中夜,宣扪虱投于地。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宣方知是大菩萨。诘旦摄衣作礼焉。若观此说,宣灭至开元中仅(仅犹言几乎,唐人习语。)五十载矣。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
  《宋高僧传》卷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亦记此事,小有出入︰
  “宣之持律声振竺干,宣之编修美流天下。是故无畏三藏到东夏朝谒,帝问︰‘自远而来,得无劳乎?欲于何方休息?’三藏奏曰︰‘在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第一,愿往依止焉。’勒允之。宣持禁坚牢,扪虱以绵纸裹投于地。三藏曰︰‘扑有情于地之声也!’”
  〈道宣传〉末赞宁系曰︰“又无畏非开元中者,贞观显庆以来莫别有无畏否。”是赞宁亦知此故事之不可信,然乃依违其词,若信若疑,何耶?
  赞宁此段传文当本郑綮《开天传信记》,见《太平广记》卷九十二引。綮昭宗时人,《旧唐书》卷一七九有传。《四库提要》卷一四二谓綮书所记王琚事“恐非事实”,又谓其“语涉神怪,未能尽出雅驯”。善无畏与道宣同宿之故事自亦出杜撰矣。畏初到长安曾住西明寺。此寺初就道宣即受诏为其上座,关系最深。疑以是因缘,后人乃造此故事,以撮合两人。或者无畏弟子创为此说,以示其师持戒律之谨严乃更在著名律匠之上。李华碑文即谓无畏“不舍律仪”也。
  印度密教僧徒往往舍戒律而不顾,因密宗主张一旦悟道,则一切束缚皆可不拘也。今传世梵本密宗经典有《Guhyasamaja》,时代颇早。其中即云悟道之人可以随意杀生,可以妄语,可以盗窃,且可以行淫。在震旦则不然。密宗大师皆谨护戒律,无敢违失。《宋高僧传》卷三〈唐洛京天竺寺宝思惟传〉言其“专精律品”。肃宗〈加不空开府封肃国公制书〉誉之为“执律舍缚,护戒为仪”。张说〈卢舍那像赞〉谓沙门履彻“见虚空界,划缦荼坛。知定慧手,结金刚印”。盖信奉密宗者,然又谓其“守律护戒”(《全唐文》卷二二六)。而律宗僧人亦有倾心瑜伽三密之教者。权德舆〈唐故宝应寺上座内道场临坛大律师多宝塔铭序〉谓圆敬“受具于白马寺本律师。昙无德义言下信解。(中略)故尸罗毗尼以摄妄想。五部四分是为扃键”。又云︰“赐律院以居,授瑜伽灌顶密契之法。”(《全唐文》卷五0一)梁肃〈越州开元寺律和尚塔碑铭序〉谓律师昙一“开元初西游长安,观音亮律师见而奇之,授以毗尼之学”。又称其“从印度沙门善无畏受菩萨戒”(《全唐文》卷五二0)。唐代僧徒虽大抵兼学诸宗,而律宗与密教似尤多关联。岂以密教重仪轨,律宗主躬行实践,二者皆偏重行事,故而易于接近欤?
  (五)善无畏传文订误
  陈援庵先生《释氏疑年录》卷六据王禹偁《小畜集》及《释门正统》,考定赞宁生于梁‧贞明五年(919),卒于宋‧咸平四年(1001)。赞宁〈进高僧传表〉称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修书,(《统纪》卷四十三《小畜集》卷二十皆作八年。)端拱元年(988)十月进上。则《僧传》成书之时赞宁已年近七旬矣。《统纪》记其奉诏后乞归钱唐撰述,诏许之。传序及每卷首皆称赞宁等,知宁虽总统其事,而躬与编纂者实不仅宁一人而已也。
  赞宁自序论其卷云︰“或案诔铭,或征志记。或问輶轩之使者,或询耆旧之先民。”盖颇取碑传铭记之文,然往往随意抄撮,谬误屡见。余是以疑赞宁仅总其大成,未能每篇详核。《佛祖统纪》卷四十三亦云︰“宁僧统虽博学,然其识暗。聚众碣为传,非一体”,良信。如善无畏此传,前篇取材于李华〈碑铭〉,后篇则多采自《酉阳杂俎》,故前后文体颇不同也。其采自李华〈碑铭〉者,颇有谬误。记善无畏在那烂陀寺师事达摩掬多之故事︰
  “畏投身接足,奉为本师。一日侍食之次,旁有一僧,震旦人也。畏现(视)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愕而叹曰︰东国去此十万余里,是彼朝熟而返也!掬多曰︰汝不能言,真可学焉!”
  一似震旦僧钵中有油饵粟饭者然,上下文义不属。试比照李华之文,乃知传文讹脱也。华文云︰
  “乃头礼两足,奉为本师。和上见本师钵中非其国食,示一禅僧。禅僧华人也,见油饵尚温,粟饭余暖,愕而叹曰︰中国去此十万八千里,是彼朝熟而午时至,此何神速也!会中尽骇,唯和上默然。本师密谓和上曰︰中国白马寺重阁新成,吾适受供而返。汝能不言,真可学也!”
  赞宁省去二十余字,致不可通。传末又云︰“赠鸿胪卿。遣鸿胪丞李现具威仪宾律师护丧事。(中略)僧俗弟子宝畏禅师、明畏禅师、荥阳郑氏、琅玡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李现当从碑文作岘,本传见《新唐书》卷一三一。传失载其曾为鸿胪丞。案《新唐书》〈百官志〉大臣三品葬以丞护。鸿胪卿从三品,故岘护其丧也。威仪为释门司威仪者。鉴真东渡,请开戒坛,并乞仿中土制度,立威仪师一人、从仪师二人。即是此职。宾律师为定宾,乃《四分律疏》作者法励之再传弟子,曾著《饰宗义记》二十卷、《四分比丘戒本疏》二卷。天宝时曾驻锡福先寺,见权德舆〈唐故东京安国寺契微和尚塔铭并序〉。至记善无畏弟子之文尤欠明晰。李华文云︰“赠鸿胪卿。遣鸿胪丞李岘威仪僧定宾律师监护,葬于龙门西山。(中略)弟子僧宝思,户部尚书荥阳郑公善果曾孙也。弟子僧拐,琅玡王氏。并高族上才,超然自觉。”思字畏字未知孰是。然遐叔所撰碑文原甚明了,本是二人。传文竟分为僧俗四人,至为可笑。它传中类是者尚伙。赞宁博学多识,为徐铉、柳开、王禹偁所推重,自不应疏谬若是。吾故曰赞宁仅总其大成,未曾一一详核也。
  [参考资料] 《密教发达志》中(《世界佛学名著译丛》{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