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善财童子(梵Sudhana-śreṣṭhi-dāraka,藏Tshod-dpon-gyi-bu nor-bzaṅs)
《华严经》〈入法界品〉里的主要人物。也是以“五十三参”事迹为人所知的佛教青年。
善财童子是印度觉城的年轻佛教徒。由于前生善因缘的果报,因此当他初住母胎之时,他家里就自然而有七大宝藏。出生之时,又有五百宝器出现,因此他父母替他取名为“善财”。而且,据《华严经》所载,他已曾在过去诸佛处,广修供养,深种善根而常乐清净;并且喜欢亲近善知识,修习菩萨行。
当善财长大之后的某一年,文殊菩萨正在觉城弘法。由于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导与启发,他沿着南方而下,历访各处的善知识。所参访的对象,计有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天女、婆罗门、国王、王妃、仙人、医师……等类,共计有五十五位善知识。如果扣除其中重复的文殊菩萨,及同在一处的德生童子与有德童女,则为五十三处。因此,我国都称之为“五十三参”
善财童子的参访事例,为后世佛教徒提供了一个学佛的最佳典范。它启示我们在学佛的历程里,不祇要谦冲自牧、到处求法,而且所学的对象也不必固定为一师一处。只要其人有任何长处,则即使是外道,也不妨前往虚心学习。这种心态,确实是一种开放、宽广的求学胸怀,值得后人效法。
关于“善财”一词的意义,《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云(大正35‧453c)︰
“由此福报财宝相起立善财名。即善为因,财为果。又得此顺道之财故曰善财。又生时宝现为财,后叹其行德为善。如善现空生等。”
同书又谓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具有八意,即︰善知识为轨范、为胜行之缘、破见慢、离细魔、寄成行、寄显位、显深广、显缘起。此外,其参访诸善知识则系表示因果渐证之次第。即由最初之文殊菩萨至第四十一位善知识,表寄位修行之相。即将最初之文殊菩萨配以十信行,后四十善知识配以三贤十圣位。其后十一位善知识,表会缘入实之相,系会合上述阶位差别之缘,同入实相之理,亲证妙觉。第五十三位善知识弥勒菩萨,表摄德成因之相,系摄前述会缘入实之德,表一生补处之正因。第五十四位再参文殊菩萨,表智照无二之相,盖初参文殊表信智,再参文殊表证智,此与本智冥合无二相,故名智照无二相。最后第五十五位参访普贤菩萨,表显因广大之相。按善财童子既达智证无二,故言亡虑绝,触物皆适,法法全真,依正浑融,重重无尽,举一法即是圆因,一切诸法皆亦尔,是即普贤广大之境界,故名显因广大相。
又,就善财童子所参善知识之住所,多位于南方诸国一事,古来有五种诠释︰(1)约事︰谓仅举南方为例,可推知余方亦有善知识。(2)明义︰谓南方为明,故以南方表舍弃无明之闇而趣向菩提之明。(3)中义︰此说以南方为中正,他方为邪僻,故表舍邪见以归正见。(4)生义︰此说以南方为阳,可育生万物,以表增长菩萨行。(5)随顺义︰此说以背左向右为随顺。按西域风习,家屋皆东向而建,故出家皆背左向右,即向南方,故以向南而行为随顺义,以表善财童子随顺善知识之开示,修习菩萨行。然南方诸国之行结束于第二十七参善知识(即补怛洛山观自在菩萨),由第二十八参后,则东西南北上下等方位不定。
[参考资料] 《华严经大疏钞》卷二;《华严五教章》卷二;《华严经疏》卷五十五;《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十五;印顺《青年的佛教》《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三章;方东美《华严宗哲学》下册;山边习学《华严经の世界──人生修行の旅》;镰田茂雄《华严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