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噶当派(藏Bkaḥ-gdams-pa)
我国西藏地区佛教中的主要宗派之一。又译迦当派、噶丹派。藏语“Bkaḥ”(噶)指佛语,“gdams”(当)指教授,“Bkaḥ-gdams”(噶当)的意义就是说把佛所说的一切语言──经律论三藏教义,都能摄在阿底峡所传的教授三士道次第修学之中。
本派是由阿底峡尊者奠基,由种敦巴加以巩固,由称为三兄弟的朴穹瓦童幢、博朵瓦宝明、谨哦瓦戒然弘扬光大,由朗日塘巴、霞惹瓦和贾盂瓦等继续承传而发展起来的。
西藏前弘期的佛教受到藏王朗达玛破坏之后,虽经藏族佛教徒努力恢复,而内部思想上未能和合相处。例如一般佛教徒重视密法的则轻视显教,尊重师长教授的则轻视经论教义,尊重戒律的则反对密法,显密分歧,势同水火。这时印巴次大陆的佛教著名学者阿底峡应阿里王智光和菩提光的邀请入藏弘法凡十二年(1042~1054),于是创立了“噶当”一派。
阿底峡在示寂之前,把显密一切教授完全传给种敦巴、菩提宝、自在幢等。阿底峡去世后不久,种敦巴(1004~1064)于1056年在党巴建造了惹珍寺,讲法行道。种敦巴对于显密教法虽然都有研究,但常讲《般若八千颂》《八千颂大疏》和《略疏》,以及《二万光明论》等。使“噶当派”的基础得到巩固。种敦巴在惹珍寺弘法九年。
种敦巴三大弟子中的朴穹瓦童幢(1031~1106),曾亲近阿底峡,后又依止种敦巴。种敦巴把噶当派的秘密教授(十六明点等修法)完全传给他。种敦巴去世以后,他就入山专修,并随喜为人开示四谛。弟子中有迦玛札等数人。
博朵瓦宝明(1031~1105),从贾寺的伦戒菩提出家后,二十八岁(1058)到惹珍寺谒见种敦巴,深生信敬,从之学法。种敦巴寂后十七年才弘法摄众。随时随地,为人讲说阿底峡所著的《菩提道灯论》,也常讲《庄严经论》《菩萨地》《集菩萨学论》《入行论》《本生论》《集法句经》,后人称之为“噶当六论”。“噶当”一派的名声从此大振。晚年,他建博朵寺,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贾宇瓦、朵巴、朗日塘巴和霞惹瓦;其中朗日塘巴和霞惹瓦尤为杰出。朗日塘巴本名金刚狮子(1054~1123),常讲慈氏诸论。琼波瑜伽师从他出家受戒学法,弟子中以霞婆岗巴莲菩提为上首。霞惹瓦功德称(1070~1141),幼年就从博朵瓦出家听学教授,博闻强记,能暗诵许多经论。博朵瓦寂后,座下弟子多依止霞惹瓦,他常为众宣讲诸大乘论,且助跋曹日称译师弘扬中观。他的弟子虽多,得着他的发菩提心等不共教授的是伽喀巴智金刚。伽喀巴造《发菩提心七义论》,传赛吉朴巴、法幢等,相继弘扬噶当派的教授。
谨哦瓦戒然(1038~1103),幼年从玛拉协饶森巴出家,二十岁时往惹珍寺亲近种敦巴,种敦巴嘱以勤修空性。他也得到阿底峡所传的许多密法教授。种敦巴寂后,先后依止菩提宝、自在幢等受学。他通晓梵文,能译经论,善诵密咒,定力亦深。弟子很多,以朵垄巴宝藏、贾宇瓦童光为上首。
噶当派在教理方面,认为“一切佛经都是教授”,主张综合传承一切大乘佛法。然而世所共知的,噶当派中也分裂为教典、教授、教诫三派。
(1)教典派︰是从博朵瓦传出。这一派传述阿底峡的思想,说一切经论都是成佛的方便,所以一切教典都是这一派的依据。然而就阿底峡的著述而论,可以分为三类︰{1}重在说明正见的,是《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等。{2}重在说明菩萨行的,是《摄行炬论》《发心律仪仪轨次第》等。{3}见行并重的是《菩提道灯论》。又教典派通常所讲的大论中,《集学论》和《入行论》见行兼说,《菩萨地》《庄严经论》《本生论》和《集法句经》则偏重说菩萨行。又有阿底峡的《小品法百种》,也是噶当派的教典。
(2)教授派︰是从谨哦瓦等传下来的。属于正见的,有谨哦瓦所传的四谛教授,有朴穹瓦所传的缘起教授,又有菩提宝所传的二谛教授。四谛和缘起二种教授,重在明人无我义,二谛教授重在明微细法无我义。菩提宝秘传卓垄巴和谨哦瓦两人,谨哦瓦秘传朵垄巴和贾宇瓦。朵垄巴后来在大众中讲说,著述也很多。以行为主的教授,即是修自他相换大菩提心的教授。这个教授通依一切大乘经典,别依《华严经》和龙猛菩萨的《宝鬘论》、静天菩萨的《集学论》《入行论》为主。此外,阿底峡的师长法护的《修心剑轮论》《孔雀化毒论》,慈瑜伽师的《金刚歌》,金洲的《菩萨次第》《除分别论》等,也都是这个教授的依据。后来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朗日塘巴的《八句论》、霞婆岗巴的《修心论》、康垄巴的《八座论》、伽喀巴的《修心七义论》等,即是这个教授的发展。其中说明见行双运的教授,就是“三士道次第”,所依教典亦即《菩提道灯论》。上述的见行各种教授,也都是这个教授的支分。因为菩提道次第中统摄一切教授,所以名为见行双运的教授。
(3)教诫派︰这是阿底峡在耶巴传授给枯敦、俄善慧、种敦巴三人的教授。由种敦巴传授给朴穹瓦等三人,朴穹瓦得到全部,谨哦瓦得到多半,博朵瓦得到少半。又由俄善慧传哦日巴慧幢,幢传朴穹瓦。以下单传数代,到种童慧时,传承范围稍有开展;到僧成时,传播到全藏。这个教授为恒住五念︰{1}念师长为归依,{2}念自身为本尊,{3}念语言为诵咒,{4}念众生为父母,{5}念心性为本空。其中被认为心要法门的,是“十六明点”的修法。修这个教授的,下自戒律,上至金刚乘法,能在一座中一齐修习。本尊有四位,即是释迦佛、观音菩萨、绿度母、不动明王。法是三藏。四尊和三藏合起来称为“噶当派七宝”。
中国西藏佛教各宗派普遍受到噶当派的影响。如噶举派的初祖罗扎玛巴曾从阿底峡听闻教授。达薄拉结先从菩提宝的弟子贾云答学习噶当,以后才从密勒日巴学习大印,所以他所传的法,是噶当、大印合修的教授。达薄拉结还造了《道次第解脱庄严论》。他的弟子帕摩主巴从格什朵巴学习噶当,并且著《圣教次第论》。同样,噶举派的枳贡世间怙、达垄塘巴勤波、迦玛知三世,都学习过噶当教授,修持方面也都依照噶当教授而行。萨迦派和噶当派的法门,也有它们的因缘。萨迦派的四祖庆喜幢,从内邬苏巴的弟子吉窝雷巴学习噶当,所以他的著作中所说大乘共道的修法,即渊源于噶当派。后来的萨迦学者,又依照庆喜幢的说法而宣说。黄教祖师宗喀巴,亲从虚空幢和法依贤学习噶当派的道次第教授,因而造《菩提道次第》广略二论。他自修化他,都依阿底峡所传的教授而行。所以黄教格鲁派被人称之为新噶当派。(法尊)
◎附︰林传芳〈略述西藏史籍──“迦当派源流”〉(摘录自《内明》杂志第十六、第十七合期)
本书的藏文详名为︰Bkaḥ-gdams-kyirnam-par-thar-pa,Bkaḥ-gdams-chos-Ḥbyuṅgsal-baḥi sgron-me,中文的意思是“迦当派的历史,迦当法源明灯”。日本的羽田野教授,取gsal-baḥi sgron-me之意,简称作“明灯”,法尊法师则取bkaḥ-gdams-chos-Ḥbyuṅ之意,称之为“迦当派源流”。我们暂依后者,用“迦当派源流”一名,加以说明。
迦当派(Bkaḥ-gdams-pa,或译作甘丹派)是西藏佛教中最中心、最重要的一派,系由阿底峡尊者(Atisa)首创,由种敦巴(Ḥbrom-ston-pa)开辟,由三兄弟(指种敦巴的三大弟子︰朴穹瓦童幢,Phu-chuṅ-baGshon-nu rgyal-mtshaṅ;博朵瓦宝明,Po-to-ba Rin-chen gsal;谨哦瓦戒然,spyan-sṅa-ba Tshul-khrims Ḥbar)等发扬光大,由贾宇瓦(Bya-yul-ba)、朗日塘巴(Glaṅ-ri-thaṅ-pa)和霞惹瓦(Sar-ba-pa)等继续发展起来的一个宗派。
从西藏佛学史上看,公元十至十一世纪间在世的大译经师林谦桑薄(Rin-chen-bzaṅ-po,义为“宝贤”,958~1055)以后的翻译,通常叫做“新译”,而其以前的,则叫作“旧译”。这是从译经上的分法。此外,从朗达玛(Glandar-ma)灭法以后,亦即所谓后期弘通时期才兴起,且又以新译经论为依据而成立的宗派,普通叫它做“新派”(Gsar-ma-pa),相反地,灭法以前,亦即所谓前期弘通时期就已存在的宗派,叫它做“旧派”(Rṅiṅ-ma-pa──宁玛派)。如果照上面这一基准来分类,迦当派应该和迦举派(Bkaḥ-bgryud-pa,或译作迦尔居派)、萨迦派(Sa-skya-pa,或译作萨嘉派)、希结派(Shi-byed-pa,或译作希解派)等,同属于新派。但是,迦当派有时候也被视作旧派。因为迦当派直承阿底峡的法统,后来出自迦当派而奉宗喀巴(Tsoṅ-kha-pa)为开祖的革新派称为新迦当派(Bkaḥ-gdams-gsar-ma-pa)。这样一来,阿底峡以来的迦当派,就相对地成为旧派,或前派(Goṅ-ma-pa)。所以,迦当派在西藏佛教史上的位置,若对早期的宁玛派而言,当然是属于新派系统的,若对宗喀巴以后的格鲁派(Dge-lugs-pa)而说,则又不免被看作为旧派了。
欲想了知迦当派的详细历史,必须参看如下三种文献︰一为《青史》(Deb-ther sṅon-po)第五章,二为《摩尼鬘》(Nor-duḥiphreṅ-ba),三为《迦当派源流》。关于第一种,我们在别文中,已略为提及(参照《内明》第十一期),第二种留待后文再述,现在只论第三种的大要。
《迦当派源流》系泽当寺(Rtse-than,或译彻坦)的高僧肯噶监增(Kun-dganrgyal-mtshan,义为“普喜胜幢”)所撰。泽当寺是迦举派的寺院,不但在教学上掌握了迦举派的大权,并与桑朴(Gsaṅ-phu)地方的钮铎寺(Neḥu-thog)等大学问寺,同为佛学研究的中心。当时的大学问寺,学术研究的气氛极其浓厚,而且自由,不存学派歧见。所以,泽当寺人材辈出,与迦当派、格鲁派人士的交流,也很频繁。著者肯噶监增出身在学问环境良好的泽当寺,加上又有就教同寺出身的大善知识雄努剖(Gshon-nu-dpal,义为“童祥”,即《青史》作者)的机会,故能圆具广博的学识。
《迦当派源流》的藏文原本,厚达四一七叶,与《青史》第五章的〈迦当派史〉相比,在分量上,多十倍以上(按《青史》第五章共有三十八叶)。可是,从两书作者的亲近关系来看,不难得知《迦当派源流》曾受到《青史》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为了要补充、详说后者所遗漏和未尽的部份,而加以撰作的。从全体看来,其编辑方法与叙述形式,也和《青史》多相类似,但绝不是单纯的模仿,仍然有著作者的立场和见解。又从书中多引《青史》作者之言的一点,亦可知道肯噶监增受雄努剖影响之深。
本书的成立年代,作者自称是宗喀巴降诞后一三八年,噶登寺(Dgaḥ-ldan)建后八十六年,扎什伦布寺(Bkhar-śislhun-po)建后四十八年的“阳木‧虎”(śiñ-pho-stag=甲寅)之岁。按宗喀巴生于1357年(一说1355年),五十三岁时建噶登寺,示寂后的1447年,根敦主巴(Dge-Ḥdun-grub-pa)在后藏建立扎什伦布寺。综合起来,可知这个甲寅年,当指公元1494年无疑。是则,本书的撰作年代,后于《青史》不到二十年,故在西藏史籍里,差不多可以看作是同一时代的作品。
本书全卷四一七叶,分作三篇,十章。各章内容大要如下︰
第一篇,概述迦当派的定义、特性、由来、异说等。
第二篇,概述迦当派的根本论典,以及优婆提舍(upadsea)等,同时说明迦当派内各教宗的相异点。
以上两篇合成一章,等于是序论的部份。
从第三篇起,可说是本论的部份,正说迦当派的历史。这又分为总论和别论︰
总论之部,叙迦当派高僧大德的事迹,并对于由他们分生出的各教系的教义及其风格、体系特质,作一综述。进而,就非迦当派的他宗派人士,学习迦当派教义而受到如何影响的情形,加以简略说明,以上为第二章。
别论之部,再分下面八段︰
(1)阿底峡的传记,共分一0八项叙述。以上为第三章。
(2)阿底峡众弟子的传记。大译经师林谦桑薄、迦当派实际的创成者种敦巴等人的传记,都在此详述。以上为第四章。
(3)此章说明与种敦巴有深厚关系的恭巴哇(Dgon-pa-ba)及继承他法统者的事迹。以上为第五章。
(4)说明种敦巴的大弟子谨哦瓦,及其法统相承的历史。以上为第六章。
(5)述种敦巴的大弟子博朵瓦,及其法统相承的历史,亦即关于所谓迦当旬巴(Bkaḥ-gdams-gshuṅ-pa)的传统史。以上为第七章。
(6)述种敦巴的大弟子朴穹瓦的事迹,并叙关于所谓迦当雷榜(Bkaḥ-gdams-glegs-bam)的传统史。以上为第八章。
(7)叙净觉(Blo-sbyoñ)、十一面观音等迦当派内所行诸法相承史,并统述译经师拏措戒胜(Nag-tsho Tshul-khrims-rgyalba)及其他数人的传记与相承,系近于杂录、拾遗之类者。以上为第九章。
(8)叙新迦当派(即格鲁派,或称黄帽派)的历史,对迦当派与初期格鲁派的交涉经过,释述至详。以上为第十章。
最后,附上跋文,结束全书。
从上面的内容大要来看,可以了解《迦当派源流》一书叙及的范围非常地广泛,又从卷叶之多可知其叙述之细,实为解明迦当派历史的贵重文献。十八世纪的黄帽派硕学朗多尔喇嘛(Kloñrdol-bla-ma ñag-dbaṅ-blo-bzaṅ)曾特别推崇这部《迦当派源流》,说它是研究迦当派的独一无二的综合性史书,是黄帽派人士所必须研读的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羽田野教授说︰《明灯》(=《迦当派源流》)善用现在难以入手的许多材料,从广阔的眼界加以编辑,而且其叙述也堪称严正而客观。这些优点,就已够使本书成为上乘的,但更值得注意者,乃其能明证而有体系地去发掘问题的一点。所以,在对于迦当派的新认识和再检讨上,说它是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和期待的最优秀史书之一,并非过言。
本书原版,承第五世达赖喇嘛之命,开版印刻。现存于日本东北大学者,列入“史传类”,未见有别的版本和翻译本流通于世。
[参考资料] 刘立千《印藏佛教史》后编第九章;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第四篇;山口瑞凤(等)着‧许洋主译《西藏的佛教》(六);许明银《西藏佛教史》第四章;《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杨贵明、马吉祥编译《藏传佛教高僧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