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噶玛噶举派(藏Kar-ma-pa)


  西藏佛教噶举派之支派。为塔布噶举分出的四大支派之一。创始人都松钦巴(Dusgsummkhyen-pa chos-kyi grags-pa;1110~1193),为塔布拉杰的门徒,学过噶当、萨迦等各派的教法,但修习和传授上仍以噶举派的“拙火定”和“大印”法为主。1147年,他在康区类乌齐的噶玛地方修建噶玛丹萨寺,噶玛噶举因此得名。1187年,又在堆垄地方修建粗卜寺(又译族普寺或粗朴寺)。其后,噶玛丹萨寺地位下降,粗卜寺成为噶玛噶举的主寺。
  噶玛噶举从元朝以来,在政治上一直具有影响力,和中央王朝关系密切,十七世纪前半期甚至操纵过西藏的地方政权。此外,它也首创西藏佛教独特的活佛转世制度。噶玛噶举黑帽系的噶玛拔希(Karma pakśi;1204~1283)即被认为是都松钦巴的转世,开启西藏活佛转世的先例。
  黑帽系实际上是从噶玛拔希开始的,但西藏佛教史籍却称他为第二世活佛,而以都松钦巴为第一世活佛。噶玛拔希本名却吉喇嘛,在西藏佛教传说中是一位仅次于莲华生大师的“神通”人物,被称为“祝钦”(意为大成就者)。他最初拜都松钦巴的再传弟子崩札巴为师,继随粗卜寺的喀脱巴出家。后游方传教,曾于内蒙古与宁夏交界处修建显化寺。元宪宗蒙哥时,赐金边黑色僧帽及金印一颗,“黑帽系”因此得名。
  噶玛拔希之后的转世活佛,三世攘迥多杰(Raṅ byuṅ rdo-rje;1284~1339)、四世乳必多杰(Ral-pahi rdo-rje;1340~1383),也都曾受元朝皇帝招请,赴京传法。五世得银协巴(Kar-ma de-bshin-gśegs-pa;1383~1415),则被明成祖封为“大宝法王”。此一封号后来又追溯都松钦巴为第一世。辗转相承到现代共计十七世。其中,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让贡惹柏多杰(1924~1981)生前驻于锡金的隆德寺,1981年十一月逝世于美国。1993年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已被选出,住在西藏粗卜寺。
  至于噶玛噶举的另一个支派红帽系,也是因为它的第一世活佛札巴僧格(1283~1349)得到元朝帝室赐予的红色僧帽而得名。札巴僧格是黑帽系第三世活佛攘迥多杰的弟子,因此红帽系又被认为是从黑帽系派生出来的。除了噶举派外,札巴僧格还学过噶当、觉囊等派的教法;弟子颇多,以雅第班钦(1299~1378)最为有名。他于1333年修建的乃囊寺,在1490年羊八井寺建立以前,一直是红帽系的主寺。
  噶玛噶举在它发展初期的二、三百年间,虽然在宗教、经济上很有实力,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地方政权;元代所封的十三万户中,没有一个是属于噶玛噶举。它只是靠领袖们周游各地、传法收徒、调停争端而拥有自己的影响和势力。(取材自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
  1960年代之后,噶玛噶举在世界各地有大幅度的发展,十六世大宝法王于1959年流亡到锡金之后,在该国建一根本道场──隆德寺。并以此寺为中心,积极向世界各地布教。因此,在印度、尼泊尔、拉达克、马来西亚、美国、丹麦、法国、澳洲等地,都先后成立此派的弘法中心。台湾地区,目前也有多处道场。且在蒋贡康慈仁波切之辅导督促之下,于1993年成立“中华佛教密乘噶玛噶举协会”,以联系全台湾之该派弘法事宜。
  ◎附一︰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第六篇(摘录)
  噶玛派除了黑帽系和红帽系两个活佛系统以外,还有一些转世活佛系统。比较著名的有︰西康德格八蚌寺(Dpal-spungs)的司徒活佛(Si-tu)、乃囊寺的拔卧活佛(Dpa’-bo)、粗朴寺的杰曹活佛(Rgyal-tshab)等。司徒转世系统,原住噶玛丹萨寺,到司徒却吉迥乃(Si-tu chos-kyi ’byung-gnas)于1727年建德格八蚌寺,此后遂以此寺为其主寺,却吉迥乃的转世,名为却吉尼玛(Chos-kyi nyi-ma),此人以著《颂达大疏》(Sum-rtag’sgrel-chen,通称《司徒大疏》,是藏文文法书方面的一部权威著作)著名。拔卧一世名却旺龙朱(Chos-dbang lhun-grub),二世即拔卧祖拉程哇(Dpa’-bo gtsug-lag phreng-ba;1503~1565),他以著《智者喜筵》(Chos-’byung mkhas-pa’i dga’-ston,1564年写完)而著名,这是一部比较丰富确实的史料书。从他这一世起,以洛扎拉隆寺(Lho-brag lha-long)为这一系的主寺,后来才改以乃囊寺为主寺。
  上述司徒活佛和拔卧活佛这两个转世系统,都是从噶玛噶举红帽系活佛转世系统中分出来的。
  据北京图书馆藏手抄本《西藏喇嘛事例》载拔卧活佛世系云︰
  “捻浪巴沃呼毕勒罕︰初辈结帕颇却汪仑珠,在扬堆出世,至六十一岁圆寂。二辈巴颇祖纳称汪,在业党出世,至六十三岁圆寂。三辈巴颇祖纳甲错,在堆咙楚达出世,至六十三岁圆寂。四辈祖纳滚都桑布,在洛札出世,至十八岁圆寂。五辈祖纳称勒甲错,在后藏绒出世,至二十岁圆寂。六辈祖纳顿柱,在曲水仔昂出世,至十七岁圆寂。七蔽纳格帕,在德格出世,至六十四岁圆寂。八辈祖纳曲吉结布,在德格札康出世,至五十六岁圆寂。九辈巴颇占却丹贝贡布,在格札出世,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瓶掣定,现年六十岁。系白教。”
  杰曹转世系统,就住在粗朴寺,代理黑帽十世掌管噶玛派在前后藏的寺院和僧众的扎巴乔央,就是这一系的第五世活佛。
  据北京图书馆藏手抄本《西藏喇嘛事例》载杰曹活佛世系云︰
  “楚布结掺呼毕勒罕初辈谷昔边觉顿柱,在博窝鼎出世,至六十三岁圆寂。二辈札喜朗结摆桑,在博窝宜沃出世,至二十九岁圆寂。三辈谷昔札喜边觉,在康巴仁青扛出世,至三十一岁圆寂。四辈札巴顿柱,在聂母札伙出世,至六十七岁圆寂。五辈札巴却养,在后藏定结出世,至四十二岁圆寂。六辈洛布桑补,在康巴结汤出世,至三十九岁圆寂。七辈谷昔滚却沃色,在聂母甲噶出世,至五十五岁圆寂。八辈曲摆桑补,在云南丽江出世,至五十五岁圆寂。九辈阿旺夷喜吐丹甲错,在贡噶尔出世,于嘉庆十九年入瓶掣定,至五十七岁圆寂。十辈丹巴宜玛,在昂协出世,于同治九年入瓶掣定,至二十六岁圆寂。十一辈札巴甲错,在布达拉硕里出世,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入瓶掣定,现年八岁,系白教。”
  噶玛派各个转世系统的历辈活佛,都有或多或少的弟子们,他们也大多是以游方、传教、授徒、建寺为务。其详细情况,目前还没有找到材料。据贡噶呼图克图谢朱却吉僧格(bshad-sgrub chos-kyi seng-ge,他曾在中央民族学院教过书,他这个活佛转世系统也是噶玛噶举的一个小活佛)于1953年口述,当时前后藏和西康各地,属噶玛派的寺庙还有二百多座。此外,在不丹、哲孟雄(锡金)、尼泊尔和拉达克等地,也都有噶玛派的寺庙,噶玛派的大活佛透过这些寺庙,对当地也有大小不等的影响力,但详细情况,有待于实地调查。
  ◎附二︰Karma Thinley着‧孙一译〈噶玛噶举传承的教诲〉(摘录自《西藏十六世噶玛巴的历史》第二章第五节)
  噶举教授的主题是大手印,是对自心本质及其放射着智悲光芒的觉悟。它是灵性修养的基础、道和果。顶果钦哲仁波切(DingoKhyentse Rinpoche)将大手印化为一位国王盖印在他的公文上,代表他的认可。相似地,大手印瑜伽士觉悟到佛性是一切现象的潜在实性。任何生起的现象皆戳有“俱生”(sahaja)圆满之印(mudra),是谓大手印(maha-mudra)。
  噶举实际修行的教示和方法则源于冈波巴大师,他综合了噶当的“次第道”和大成就者们对密续的教法,其主要的哲学基础是弥勒菩萨的《宝性论》(Uttaratantra)和无著菩萨的注释。对这些外相上种种不同的教诲和修法,大手印则统统包而含之。
  在轮回中,因为众生远离了实际的真性,受到无明和各种染污的遮障,佛性只是潜藏在内心中,修行就是要将“佛性”解脱出来,使成圆满法身。正如冈波巴在《解脱庄严宝论》中所说︰“主题是佛性”,将潜在佛性转成法身之道,有三个主要的次第或“乘”,那就是︰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大手印则是此道的冠冕或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