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不定
唯识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悔、眠、寻、伺四心所。与前五位心所相异,乃随应善、染等而不定。语出《成唯识论》卷七、《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本)等。
(1)悔︰亦名恶作(“恶”为嫌恶,“作”为所作之业),其性为嫌恶原先所作之业而后追悔,或追悔原先之未作。即不论善事、恶事都生追悔的心所。其心不定,故障碍止。
(2)眠︰睡眠之意,其性为使身不得自在、心识惛沈;其智不明,故障碍观。关于悔、眠之体有多说,然以二者与其余心所的行相有别,故以其体各别为正义。
(3)寻︰寻求之意。其性为令心□遽(仓促)。于外境粗略推求。
(4)伺︰伺察之意。其性为令心□遽,第六识对于外境深细推求。寻、伺二者推求外境其若与心相违背则身心不安,若顺益,或既不违背又不顺益则身心安稳。故以住于安或不安之身心状况为所依。又,二者之体为思与慧之一部份。
此四者之名为不定,乃因(1)四者非定为善,(2)非定为染污,(3)非遍一切心,(4)非遍三界诸地。关于四者的性能,依《成唯识论》卷七所述,略述于下︰
(1)假实门︰寻、伺定为假有。悔、眠或说假有、或说实有。其中,当以后说为正。
(2)自相应门︰寻、伺定不相应。寻伺与悔眠俱相应。但四者无一时并起之义。
(3)识相应门︰四者皆不与第七识、第八识俱。悔、眠唯与第六识俱,或说寻、伺亦与第五识俱。其中,以前说为正。
(4)五受俱不俱门︰或说悔与忧、舍俱。眠与喜、忧、舍俱。寻、伺与忧、喜、舍、乐俱。或说四者皆与苦受俱。其中,以后说为正。
(5)别境相应门︰四者皆与五别境俱。
(6)善俱门︰悔、眠与轻安除外之余十善俱,唯在欲界。寻、伺与十一善俱,通上界。
(7)十烦恼俱门︰悔与无明相应。眠、寻、伺与十烦恼俱。
(8)随惑俱门︰悔与中、大随惑俱。眠、寻、伺与随烦恼二十俱。
(9)三性门︰四者皆通善等三性。其中,或说悔、眠唯摄于生得善。寻、伺亦通于加行善。或说悔、眠亦为加行善,眠、寻、伺通染、净、无记。在四无记中,悔通威仪、工巧。眠通异熟、威仪、工巧。寻、伺通威仪、工巧、变化。其中,以后说为正。
(10)界系门︰悔、眠唯在欲界。寻、伺在欲界初禅。
(11)三学门︰悔非无学。眠、寻、伺通三学。
(12)三断门︰悔、眠唯见修所断。无学之眠为非所断所摄。寻、伺摄见、修、非所断。就其非所断而言,或说五法中唯分别所摄,唯有漏。或说五法中亦正智所摄,通无漏。其中,以后说为正。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本);《百法问答钞》卷一;《法相宗名目》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