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住期


  印度婆罗门教徒一生中所须经过的四种生活形态。依婆罗门教法典所载,该教教徒一生依序所经的过程为︰
  (1)学生期(梵行期,brahmacarya)︰在老师家学习吠陀圣典。
  (2)家住期(gārhasthya)︰在家抚育儿女,同时主持家庭内的祭祀仪式。
  (3)林栖期(vānaprastha)︰在森林中隐居修行。
  (4)游行期(saṃnyāsa)︰无一定住所,四处乞食游行。
  上列四阶段之每一阶段都规定有严格的义务。此中,每一阶段谓之为一住期。“住期”即梵语āśrama的意译。
  古代印度以宗教的义务、财产、性爱为人生三大目的。为满足此三目的而组织家庭、传宗接代。另一方面,尤其是在奥义书思想兴盛以后,更以修苦行、冥想证得解脱为宗教理想。四住期的制度就是为实践这二种理想而设定的。但是,无法确定此一制度是否被忠实地履行。现在则除了特殊的婆罗门阶级外,一般皆仅实践家住期。
  按“aśrama”一词本义为疲劳,尤其是指因宗教行为而引起的疲劳,后来转为指宗教性的修行场所──修行者的隐居处、庵、僧院。引申其义,而译之为“住期”。此为日本学者所译。
  [参考资料] 中野义照《印度思想》;田中於菟弥《民族と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