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依(梵catvāri pratisaraṇāni,藏rton-pa-bshi)


  (一)法之四依︰为修行佛法的四种原则。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又称四依四不依。语出南本《涅槃经》卷六、《大方等大集经》卷五等。
  (1)依法不依人︰指以所说的教法合乎佛道与否为准则,而不执着说法者之好坏。
  (2)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指依凭说明中道佛性的大乘经典,而不依凭小乘经典。
  (3)依义不依语︰指留心于教说的涵义,而不执着表面上的语言、文句。
  (4)依智不依识︰指依佛教的正观之心智,而不依世俗的妄识。
  诸经对此四依所作的解释不一。《涅槃经》述说诸种解释,最后说︰法即是法性;义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是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是一切了达的大乘经典。天台家大多依从此义。若依《大智度论》卷九所述,法指十二部经;义指十二部经所说的义理;智指能筹量分别善恶的智慧;了义经指佛法僧三宝、六度等。
  (二)人之四依︰谓求道者可依凭的四种人。在小乘中,指(1)三贤四善根位,(2)预流、一来果,(3)不还果,(4)阿罗汉果。大乘中则指(1)五品、十信位,(2)十住、十行、十回向位,(3)十地位,(4)等觉、妙觉位。语出《大涅槃经》卷六〈四依品〉、《大乘义章》卷十一、灌顶《大涅槃经疏》卷十等。
  (三)行之四依︰为修行者缘以入道的四种行法。即着粪扫衣、常行乞食、依树下坐、用陈腐药。又称四圣种。语出《四分律》卷四十八、《昙无德律部杂羯磨》《大乘义章》卷十一(本)。略如下述︰
  (1)着粪扫衣︰修行者穿着世人所弃弊垢之衣,能使心不生爱着,成就道业。
  (2)常行乞食︰出家人常以乞食自活。
  (3)依树下坐︰出家人不另建屋舍,常坐于树下或住石窟中专修禅定。
  (4)用陈腐药︰出家人若患病时,用陈腐药调治。陈腐药,又作腐尿药、陈弃药、尘弃药、腐烂药。即指以大小便为药,或指以牛黄加入大黄果后埋入土中令酦酵而成之药。
  《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云(大正40‧161b)︰“此四种行入道之缘,上根利器所依止故。”《大乘义章》卷十一云(大正44‧680b)︰“为破比丘四种恶欲,故说此四。(一)破比丘为食恶欲,受乞食。(二)破比丘衣服恶欲,受粪扫衣。(三)破比丘房舍卧具恶欲,受树下坐。(四)破比丘汤药恶欲,受陈弃药。”
  (四)说之四依︰为如来说法之四种善巧秘密。即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又作四秘密、四种密语渐次等。
  (五)身土之四依︰为《华严经疏》卷十所说之佛身四依,即色身依色相土、色身依法性土、法身依法性土、法身依色相土。
  (六)指众生应皈依的四种对象︰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贤圣僧、皈依正法戒。语出《弘戒法仪》。
  [参考资料] (一)《维摩诘所说经》卷下〈法供养品〉;《说无垢称经》卷六;《菩萨善戒经》卷六〈助道品〉;《大智度论》卷九;《大方便报佛恩经》卷七;《阿差末菩萨经》卷六;《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维摩义记》卷四(末)。(二)《大般泥洹经》卷四;《大般涅槃经集解》卷十五;《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