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分律(梵Dharmagupta-vinaya)


  原四十五卷,现行本六十卷,亦称《昙无德律》(昙无德意译法藏或法密),姚秦‧弘始十年(408)罽宾‧佛陀耶舍于长安中寺译。它是汉语系佛教僧尼奉行的一部广律。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二册。
  《四分律》因全部由四分构成而得名。初分为比丘戒,第二分为比丘尼戒和二十犍度中的前三个半犍度(北宋、丽藏本,依旧写本如此,南宋、元、明藏本改作前二犍度),第三分为中间十四个半犍度(北宋、丽藏本如此,南宋、元、明藏本改作十六个犍度),第四分为最后二犍度等。这样的分段,道宣等都以为因结集时分四次诵出,但后来义净说是因梵本分为四筴故称四分。定宾《饰宗记》从义净说,元照《资持记》则仍依道宣之说。
  《四分律》为昙无德部所传,一般称为五部广律之一。《僧祇律》后记说“优波崛多后遂有五部名生”,昙无德名列于最初。故此部律系从优波崛多系统下分出。唐代玄奘到乌仗那国时,其地还是五部并行,并以昙无德为首(见《西域记》卷三)。
  本律原属声闻乘,但律宗学者北魏‧慧光即已判为大乘。唐代道宣更明确的主张《四分律》通于大乘。像《行事钞》卷上三说︰“四分宗义当大乘。”同书卷中之四说︰“四分律一宗是大乘。”《羯磨疏》并以五义证“四分通明佛乘”。他所引的五义中有劝信颂及戒本回向文,都是昙无德部流传本所加。
  《四分律》的译出,据《出三藏记集》说,是秦主姚兴因鸠摩罗什的建议迎佛陀耶舍来长安,因佛陀耶舍能诵《昙无德律》,司隶校尉姚爽就请他翻译。姚兴怀疑他只凭记忆会有错误,经过测验,耶舍能以三天功夫记忆药方户籍四十余纸,诵出一字不错,才加信服。译出的时期是弘始十年(408)。另据《四分律》序说︰支法领曾在于阗遇着佛陀耶舍,知道他通《四分律》等,就在那里写出梵本,于弘始十年偕回中国,姚兴即于其年请耶舍译出此书。当时有持律沙门三百余人于长安中寺参加,而以支法领的弟子慧辩任校定之事。这样《四分律》又有校改的一本,唐‧定宾作《饰宗记》时,还是已校改本和未校改本并行的。《法经录》谓《四分律》题为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这大概是因《高僧传》总说佛陀耶舍曾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等,就认为译《四分律》也是二人共译了。今通行本即从《法经录》之说。《宋高僧传》〈昙一传〉说本书为佛陀耶舍共鸠摩罗什译,未详所据。
  《四分律》主要说明僧尼五众别解脱戒的内容和受持的方法。但关于本书的主旨,古代诸律师说法不一︰(1)有说此律以止(二部戒)作(犍度等)为宗,(2)道晖说以受(受戒时总发戒体)随(受戒后随事别修)为宗,(3)有说以止恶为宗,(4)法愿、智首说以教行(专精不犯,犯已能悔)为宗,(5)有说以因(戒本及犍度所明止作)果(大小持戒犍度)为宗,(6)道云以为戒在多处别说不可论宗旨,(7)法砺说以止善为宗,(8)道宣说以净戒为宗,(9)怀素说以戒行为宗,(9)定宾说以善说毗奈耶为宗(见《四分律开宗记》卷一、《律宗纲要》卷上)。
  本律内容,可分为序、正、流通三分。初五言颂四十六颂半为劝信序,次长行“如来自知时”,以上叙舍利弗请佛结戒因缘为发起序。此二序为序分。
  正宗分包含二部戒及二十犍度。
  二部戒中,初比丘戒(卷一至卷二十一),即四波罗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法,共二五○戒。每一戒下各各说明缘起(为何事结戒)、起缘起人(因谁结戒)、立戒(佛结戒的经过和所结戒的条文)、分别所立戒(条文的解释)、判决是非(是犯非犯和所犯轻重的判断)。每结一戒必说十句义(结戒的意义),即“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难调者令调顺,惭愧者得安乐,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正法得久住。”(本律与今斯里兰卡所传的《巴利律》同出于法藏部,故内容极相近。特别是比丘戒堕罪的条文次第,二律多作对应的互换,例如《四分律》波逸提第四和第六条,在《巴利律》即为第六和第四条等,可见二律有近支的关系。)
  次比丘尼戒(卷二十二至卷三十),即八波罗夷、十七僧伽婆尸沙、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一七八波逸提、八波罗提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法,共三四八戒。众学法及七灭诤法与比丘共,文中略去。波罗夷前四戒、僧伽婆尸沙前三戒、尼萨耆波逸提前十八戒、波逸提前六十九戒,与比丘共,其缘起等已见比丘戒中,故此中仅有结戒条文。其余与比丘不共的各条,每条下也都有缘起等五段,如比丘戒。
  二十犍度中,(1)受戒犍度(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五),说释迦佛出家成佛,度人出家受戒,立受戒法的经过,和所立的受戒法。(2)说戒犍度(卷三十五至卷三十六),说建立说戒法的缘起和说戒法。(3)安居犍度(卷三十七),说安居缘起和安居法。(4)自恣犍度(卷三十七至卷三十八),说自恣缘起和自恣法。(5)皮革犍度(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说用皮革的缘起和各种开遮。(6)衣犍度(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一),说粪扫衣和受施衣等的开遮。(7)药犍度(卷四十二至卷四十三),说关于饮食的各种开遮。(8)迦絺那衣犍度(卷四十三),说迦絺那衣的制法、受法和舍法。(9)拘睒弥犍度(卷四十三),说拘睒弥比丘僧破复合的经过和羯磨法。(10)瞻波犍度(卷四十四),说作羯磨如法非法的分别。(11)呵责犍度(卷四十四至卷四十五),说呵责等七种羯磨的内容和如法非法的分别。(12)人犍度(卷四十五),说犯僧伽婆尸沙的治罪法。(13)覆藏犍度(卷四十六),说行覆藏法。(14)遮犍度(卷四十六),说遮说戒法。(15)破僧犍度(卷四十六),说调达破僧,舍利弗、目犍连复令僧和合的经过以及破僧的内容与果报。(16)灭诤犍度(卷四十七至卷四十八),说以七种毗尼灭四诤法。(17)比丘尼犍度(卷四十八至卷四十九),说比丘尼与比丘不共的受戒法,比丘应不应与比丘尼作羯磨等。(18)法犍度(卷四十九),说客比丘与旧比丘共住法和乞食等杂行法。(19)房舍犍度(卷五十至卷五十一),说关于房舍的各种开遮。(20)杂犍度(卷五十一至卷五十三),广说各种杂事的开遮。杂犍度后半部分有大小持戒犍度,为其余诸律所无。其内容从生信出家,沙弥十戒,防过十七事,守护根门等五种行,成化身等五胜法,最后得三种智明,为大小乘所共学。
  最后流通分,包含五百结集、七百结集、调部毗尼和毗尼增一。五百结集(卷五十四)说迦叶集五百阿罗汉结法毗尼的经过。七百结集(卷五十四)说佛涅槃后百年上座一切去等七百阿罗汉,论法毗尼审查跋阇子比丘所行十事非法的经过。调部毗尼(卷五十五至卷五十七),说优波离问佛诸戒是犯非犯的分别。毗尼增一(卷五十七至卷六十)为律学的法数,从一数乃至十三、十七及二十二。
  本律全体的结构,依律中毗尼增一分五大段︰(1)序,谓“知时”以前;(2)制,谓僧戒本;(3)重制,谓尼戒本;(4)修多罗,受戒犍度以下;(5)随顺修多罗,调部毗尼以下。又依五百结集说,比丘律、尼律、犍度、调部毗尼、增一,亦为五段。法砺、怀素、定宾等则开为三十七法,即比丘戒八法(波罗夷、僧伽婆尸沙、不定、尼萨耆波逸提、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众学法、灭诤),尼戒六法(少不定及灭诤,灭诤法智首以下都说应有,当是律文省略),二十犍度为二十法,二结集合为一法,调部及增一各为一法,共为三十七法。
  中国比丘戒的传授是从昙柯迦罗开始的。但昙柯迦罗只译了《僧祇戒本》。他来后不久,康僧铠和昙谛也来到洛阳。昙谛译出了《昙无德羯磨》,康僧铠译出了《郁伽长者》等四部经。《开元释教录》说唐时所得《四分杂羯磨》一卷即四经之一(此书不见于以前诸经录,故是否铠译尚有可疑)。《高僧传》说昙柯迦罗译出《僧祇戒本》后“更请梵僧立羯磨受戒”。这些梵僧所立羯磨属于何部虽无显明记载,但那时已有《四分羯磨》的译本,受戒所用很可能就是《四分》。又《智首传》云︰“海内受戒并诵法正(即昙无德)之文。”《续高僧传》〈明律篇〉论也说︰“穷其受戒之源宗归四分。”道宣《续高僧传》对以前南方律师受(受戒)遵《四分》,随(行持)依《十诵》表示遗憾。可见自来受戒都依著《四分》的。就戒而言,所受的与所持的应当求得一致,故后来《四分律》的通行乃是必然的趋势,但已是《四分律》译出六十余年以后的事了。那时元魏‧北台法聪开始弘《四分律》,而南方还盛行《十诵律》,至唐中宗时明令禁止,而后《四分律》才南北通行。道宣《续高僧传》论云︰“今混一唐统普行四分之宗。”即指此而言。从唐时推行《四分律》,并发展为律宗,直至现在,汉地佛教僧尼一直奉行《四分律》不改。
  属于昙无德部的律典多和本律有关,现存别译或集录而成的,就有︰佛陀耶舍译《四分律比丘戒本》一卷,怀素校定《比丘戒本》一卷,《比丘尼戒本》一卷,道宣《删定僧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比丘尼戒本》一卷,明‧弘赞辑《式叉摩那尼戒本》一卷,曹魏‧康僧铠译《杂羯磨》一卷,昙谛译《羯磨》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比丘尼羯磨》一卷,道宣集《删补随机羯磨》二卷,怀素集《僧羯磨》三卷、《尼羯磨》三卷。
  关于本书的注疏,旧注将近二十家(见《云雨钞》),现多佚失。现存的重要注疏有下列各种︰智首《疏》二十卷(只存第九卷),法砺《疏》十卷(一作二十卷),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一作三卷或六卷),《比丘含注戒本疏》八卷(一作四卷),《删补随机羯磨疏》八卷,《拾毗尼义钞》六卷,《比丘尼钞》六卷,怀素《开宗记》十卷(一作二十卷),定宾《戒本疏》二卷,大觉《行事钞批》二十八卷,志鸿《搜玄录》二十卷,后唐‧景霄《行事钞简正记》十七卷,宋‧允堪《行事钞会正记》(卷一、二及残册二卷存),《戒疏发挥记》(卷三存),《业疏正源记》八卷,《毗尼义钞辅要记》六卷,元照《行事钞科》十二卷,《资持记》四十二卷,《含注戒本疏科》八卷,《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十一卷,《业疏科》八卷,慧显《行事钞诸家记标目》一卷,道世《毗尼讨要》六卷,道言《释四分戒本序》一卷,明‧元贤《四分戒本约义》四卷,广莫《四分戒本缘起事义》一卷,智旭《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十八卷,《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毗尼珍敬录》二卷(广承辑录,智旭会补),明‧弘赞《名义标释》四十卷,《四分戒本如释》十二卷,清‧德基《毗尼关要》十六卷,《事义》一卷,读体《毗尼止持会集》十六卷,《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此外敦煌出土本还有法成《疏》的残简,和佚名的著作︰《四分戒本疏》卷一至卷三,《律戒本疏》一卷,又一卷,《律杂抄》一卷,《宗四分随门要略行仪》一卷(《大正藏》古逸部),《四分律戒心疏》,《四分律颂》,《四分律行》,《四分律并论要用抄》卷上,《四分律及论明三宝义》第十二(《敦煌本古逸经论章疏》)。(隆莲)
  [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三;《历代三宝纪》卷八;《开元释教录》卷十二、卷十三;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平川彰《律藏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