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大名山
我国佛教四大圣地。即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又称四大道场。相传分别是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菩萨之道场。
[五台山] 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距太原二四○公里,五峰耸立,方圆三百平方公里,平均高度二千八百公尺,因五峰峰顶平坦宽阔如台,故名五台山。又山中气候清凉,故又名清凉山。
据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九〈菩萨住处品〉云(大正9‧590a)︰“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亦云(大正20‧791c)︰“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故五台山古来即被视为文殊菩萨之道场,历代来山巡礼、参学、建寺、弘法者络绎不绝,文殊菩萨显圣之说亦常有所闻。
有关本山之寺刹,据《清凉山志》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有来自印度的摩腾、竺法兰诸僧来山建寺,名大孚灵鹫寺。明太祖时,重新修建,改称显通寺,为本山最古、规模最大之寺院,亦为佛教传入我国后,最早建立的寺院之一。北魏孝文帝(471~499)游中台,亦建大孚灵鹫寺,又创清凉寺、佛光寺等,从此佛寺林立,至北齐时增至二百余所,迄今有百余寺,尤以显通寺与佛光寺之无梁殿、铜殿著称于世。
[普陀山] 位于浙江定海县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上。全岛面积十二余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二九一公尺,人称“以山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故素有“海山第一”之美誉。又称梅岑山、小白花山、补陀山、补陀洛迦山。相传为观音菩萨显灵之圣地。
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二载,唐‧大中十二年(858),日僧慧萼从五台山得观音像欲归国。途中,船至普陀山下受阻不前,遂持观音像止住岛上,结庐供奉,鄞人闻之,请像归住开元寺(今称五台寺或不肯去观音院)。自此,普陀山逐渐成为观音菩萨之道场。1919年,康有为政变失败后,游普陀山,曾题笔作“题不肯去观音院”诗一首。
本山主要寺院,首推普济寺,俗称“前寺”。乃北宋元丰三年(1080)创建,为山中供奉观音菩萨之主刹。大殿正门悬有清‧康熙帝手书的“普济群灵”之匾额。次有法雨寺,俗称“后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又有慧济寺,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乃扩建明‧圆慧所建之“慧济庵”而成,因筑于峰顶佛顶山之上,故又名佛顶寺。此外,山中尚有大大小小的堂庵百余所,及潮音洞、梵音洞、千涉沙、南天门等胜景。
[峨眉山] 位于四川峨眉县西南七公里处,分大峨、二峨、三峨,因两山相对如峨眉,又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故称峨眉。其最高峰为万佛顶,海拔三千一百公尺,遍山林木耸立,茂竹滴翠,处处流云瀑布,溪水潺潺,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相传为普贤菩萨显化之圣地。因《华严经》谓普贤菩萨之道场名光明山,故本山又称光明山。
据说,自六朝起,本山即以普贤菩萨之应化场所而受人膜拜。相传魏晋时,有一自印度来的和尚(名宝掌)为膜拜普贤菩萨而来到蜀地,滞留于峨眉。或说,晋代时,有一西域高僧(阿罗婆多尊者)来到峨眉,见峨眉和西域之化城寺地形相仿,遂于峨眉盖一道场。因山中无砖瓦,遂以树皮代之,此道场就称“木皮殿”。然据《峨眉山志》载,峨眉之有佛寺,实以魏晋间,僧肇所建之黑水寺为最早。至晋代建普贤寺,乃为本山奉普贤菩萨之始。而有关普贤菩萨显化之事迹,《法苑珠林》卷十记载四则有关传说。《峨眉山志》也记载晋‧昙翼、唐‧拾得、宋‧宗颐等十位与普贤有关的高僧事迹。
本山之寺院,大小共百余处,几经兴废,现存较重要者有︰万年寺,原名普贤寺,创于晋代,唐代改名白水寺,后屡遭火灾,明神宗时,改建成酷似喇嘛寺院之砖砌无梁殿。现今殿内有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所铸的普贤骑象铜像一尊。报国寺,创于唐代,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始改今名。寺内主要建筑有七佛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伏虎寺,相传为宋行脚僧心安所创建,初名神龙堂,后因虎狼为患,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士性建尊胜幢以镇之,遂改名伏虎寺。明末遭兵火毁损。清‧顺治八年(1651),贯之开虎溪精舍,接待诸方,开始从事重建,历经二十余载始成,前后共十三进,殿堂楼阁百余间,乃成峨眉之大观。此外,尚有善觉寺、清音阁、光明寺等多处寺院。
[九华山] 位于安徽青阳县西南二十公里处,古称九子山或求子山。唐代诗人李白三次游历九子山,见其景秀异,九峰似莲华,遂吟诗赞曰︰“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无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后人便改称九华山。相传为地藏菩萨转世修身成道之处。
据说,东晋隆安五年(401)杯度曾在此山建寺,唐‧开元年间(713~741),传为地藏菩萨之化身的新罗王族金乔觉渡海至此,见山明水秀,遂于此修行,邑人见其修行,遂为之重建寺宇。唐‧建中初,德宗赐名“化城”,此即九华山之第一座寺院。金乔觉示寂后,信徒信其为地藏菩萨之化身,遂建塔纪念。此后,九华山便成地藏菩萨之道场。佛教亦日益隆兴,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鼎盛时期,曾有“九华一千寺,洒在一雾中”之莲华佛国之称。
山中之寺院,以化城寺为中心,大小寺院共八十余所,其中较著名者有︰肉身宝藏(俗称肉身塔)、百岁宫(又称万年禅寺)、祇园寺、九子寺、无相寺、地藏禅林及上禅堂等。
[参考资料] 《中国佛教寺塔史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