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意趣(梵catvāro ’bhiprayāḥ,藏dgoṅs-pabshi)


  佛方便说法的四种言外之意趣,即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又作四意。语出无著《摄大乘论》等。
  (1)平等意趣(梵samatā-abhiprāyāḥ,藏mñam-pa ñd-la dgoṅs-pa)︰即对治差别障的说法。又译法同意趣、平等意。譬如经中释尊表示自己即为过去的毗婆尸佛,此乃为对治有情之惑所设的远方便。此之平等有通、别二义︰{1}通平等,谓二佛所证法身平等。{2}别平等,谓二佛之因果、恩德平等。
  (2)别时意趣(梵kālāntara-abhiprāyāḥ,藏dus-gshan-la dgoṅs-pa)︰即治懈怠障的说法。又译时节意趣、别时意。譬如经中说诵持多宝佛名者定得不退堕无上菩提,亦即为策励懈怠者,而将并非当下可得的利益说成即刻可得。此有行、唯愿二义︰{1}行别时意,即将实则为别时的利益说成即时有,其意在令众生成佛。{2}唯愿别时意,如说唯依发愿得生安乐佛土,其意在令众生往生。但摄论宗徒不作如是分别,而以《观无量寿经》下品之经为别时意,深刻影响我国净土教。
  (3)别义意趣(梵arthāntarābh,藏don-gshan-la dgoṅs-pa)︰即治轻法障的教说。又译义中间意趣、别义意。譬如论中说今日得闻大乘经而解了且能证入,乃因过去世已逢事恒沙诸佛之故,所言虽仅及解了大乘教义,然其义在证得大乘之实理。即所说与言外之意有别之谓。
  (4)补特伽罗意乐意趣(梵pudgalāntara-abhi-prāyāḥ,藏gaṅ-zag-gshan-la dgoṅs-pa)︰即治小喜足障的教说。又译顺众生心意趣、众生乐欲意、众生意乐意趣、别欲意。表随众生之意乐而作种种说法之意。譬如经中或赞叹布施,或毁訾布施。其所以毁赞相违者,初为除其人悭吝之心,故赞布施,后为更劝无漏之胜法,故毁之。
  ◎附︰印顺《摄大乘论讲记》第三章第六节(摘录)
  照字面上讲︰“意趣”是别有用意,不单是在文字表面上可以理解的。秘密是不明显,难以理解。现在用这两者解说如来说法的深义密意。因此,这两者定义是︰依某一种意义,而为他说法,叫意趣。因这说法,决定能令有情深入圣教,得大利益,叫秘密。这“四种意趣”与“四种秘密”,于一切佛言,都应随它所说而给以抉择了别。现在先说四意趣︰
  (1)平等意趣︰如佛曾这样说︰“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胜观(毗婆尸的义译),并不就是现在的释迦牟尼,而佛却说他就是。这并不是一佛,是约佛佛道同,诸佛法身平等的意趣而说。文中的彼时彼分,指彼毗婆尸佛成佛的时候;或者,彼分可以说是彼成佛的地点。
  (2)别时意趣︰佛陀为摄受一般懒惰懈怠的众生,所以方便说︰“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于无上菩提已得决定”,不会再有退转。又说︰“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实际上,单单持诵多宝如来的名号,并不能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唯凭空口发愿,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陀的意思,是约另一时间说的,若持诵多宝如来的名号,就可种下成佛的善根;虽然,还不能直登不退,但将来一定要修证菩提。如鱼吞了 钩一样,虽然还在水里,可说已经钓住了。发愿往生极乐也如此,久久的积集福德智慧的善根,将来定能往生极乐。如俗语说︰“一本万利”,并不真的一个钱立刻获得万倍的盈利,而是说由这一个本钱,经过长久的经营,才可以获得万利。发愿为往生之因,念佛为不退之因,佛陀是依这种意思说的。
  (3)别义意趣︰经上说︰若已逢遇、承事、礼拜、供养多如殑伽河沙数的诸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不是短期间的参究所能通达的。这里说的解义,是指悟证胜义说的;若是平常的闻思理解,那又何须逢事这么多佛呢?
  (4)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这就是称机说法。有的补特伽罗悭贪不舍,佛陀就为他赞叹布施的功德,使他除去悭贪。他布施了,却又执着布施为最究竟,后来佛又毁訾布施,说这布施不过是下品的善根,不是究竟。这种前后不同的说法,不是佛陀的矛盾,而反表现了他的善巧,能适应听众的根机。如于布施,于“尸罗(戒)及一分修”的世间禅定,也都是这样或赞或毁。这等于《智度论》中说的“为人悉檀”。
  [参考资料] 《大乘庄严经论》卷六;《摄大乘论》(本)卷中;世亲《摄大乘论释论》卷五;《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二;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