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教
将佛陀一生之说教,依内容、形式而分判为四类。古来采用此种分类法者颇多,如慧苑于《华严经疏刊定记》卷一举五家,澄观于《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举四家,兹略述如下︰
(一)宗爱所立︰又称四时教。出于《法华玄义》卷十(上),系渐教的四分说。
(1)有相教︰指释迦于初成道十二年间所宣扬之小乘三藏,揭示见有得道之教法。
(2)无相教︰指十二年以后至说《法华经》之间,宣扬诸部般若等,揭示见空得道之教法。
(3)同归教︰即宣扬《法华经》时,所揭示的会三归一、万善同归之教法。
(4)常住教︰即最后宣扬《涅槃经》,而揭示佛性常住、阐提作佛之教法。
或以为萧梁庄严寺僧旻亦采用此教判。又《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说南朝宋之岌法师立三时教。依推断,宗爱即依之别立《法华经》为同归教,而成立此四时教说。
(二)北齐‧大衍寺昙隐所立︰又称四宗教或四宗。出自《华严五教章》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一等。
(1)因缘宗︰谓诸法由因缘而生。指小乘中有部等之教说。
(2)假名宗︰虽谓诸法虚假无实,但未否定其假名者。指小乘中成实、经部等所说。
(3)不真宗︰谓一切皆空。虽有假名而不真,无所有。即大乘中诸部般若所说。
(4)真宗︰说如来藏缘起,主张佛性平等、法界自在。即《涅槃经》《华严经》等所说。
又,《法华玄义》卷十(上),另载光统所立之因缘、假名、诳相、常等四宗;《大乘义章》卷一说净影寺慧远立︰立性、破性、破相、显实等四宗。此等名称虽不同,但判教方式大致相同。
(三)萧梁‧光宅寺法云所立︰又称四乘教。出自《华严经疏探玄记》卷一、《华严五教章》卷上。即三乘教、一乘教。三乘教,指《法华经》所说的临门三车,即法华之前所说的声闻乘教、缘觉乘教、菩萨乘教等三种权教。一乘教,即所谓四衢所授之大白牛车,指法华一乘之实教。
(四)隋‧笈多所立︰依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一所说。
(1)四谛教︰指四阿含等所宣说的四谛之理。
(2)无相教︰即诸部般若所宣说的诸法皆空无相。
(3)法相教︰即《楞伽经》等分别诸法缘起之相状。
(4)观行教︰指《华严经》等所宣演的证入法界之观行。
圆测主张此说出自梁‧真谛三藏。但《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经疏》等,皆说此四教系笈多所立。据《探玄记》卷一所说,真谛立顿、渐二教;《华严经疏玄谈》卷四说,真谛依《金光明经》立转、照、持三轮,可知此四教之说当非真谛所立。
(五)隋‧天台智顗所立︰乃就释尊一生所说教法,依内容分为化法四教,依形式分为化仪四教。
(1)化法四教︰即{1}藏教,指小乘。{2}通教,指诸大乘经的通说。{3}别教,指不通小乘的大乘特有之教说。{4}圆教,圆满之教说,指《华严》《涅槃》和《法华》。
(2)化仪四教︰即{1}顿教,{2}渐教,{3}秘密教,{4}不定教。
此二种四教再配合五时,即成五时八教判释。此外,天台宗又有三种四教之论。此即方等四教、涅槃四教,与别教四教。此说具见于《法华玄义》卷十(下)、《八教大意》《四教仪集注》卷上等书中。
(六)新罗‧元晓所立︰出自《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清凉《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等。
(1)三乘别教︰即对三乘人唯说人空之理的四谛教,如缘起经等。
(2)三乘通教︰指为三乘行者具说人、法二空之理的《般若经》《深密经》等。
(3)一乘分教︰指不共二乘,单为一乘人宣说部份普法的《璎珞经》《梵网经》等。
(4)一乘满教︰指为一乘人具说普法的《华严经》等。
《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批评此判释大同于天台,“但合别圆加一乘分耳。”
(七)唐‧静法寺慧苑所立︰又称四种教。出自《华严经疏刊定记》卷一、《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等。
(1)迷真异执教︰即诸外道迷于真理,谬执妄法异因;指西域九十五种外道及我国孔丘、老聃、庄周等持论。
(2)真一分半教︰即于真如之不变、随缘二义中,仅说凝然不变之义,故称真一分。又因仅说生空所显之理,故称半教。即指小乘诸部之教说。
(3)真一分满教︰指仅得真如不变之义,而未明随缘之义,故双辩生法二空者。指《瑜伽论》《唯识论》等所说。
(4)真具分满教︰指具得真如之随缘、不变二义之教说。此又分理事无碍门、事事无碍门二义。前者即《维摩》《仁王》《法华》《涅槃》等经所说,后者指华严一乘之教。此判根源于《宝性论》卷四所说。
澄观《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驳斥此判,其文云(卍续8‧476上)︰
“然今判圣教,那参邪说?若对教主,应如此方,先立三教,或如西域分内外及六师等。(中略)又依涅槃为半满者,后二既满,不应复有一分之言,既但得不变一分,岂名为满?又涅槃半满,岂唯约二空,岂彼不说妙有而呵空耶?(中略)故其所立未为允当。”
[参考资料] (一)《大品经游意》。(三)《华严经探玄记》卷一;《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卷一;《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华严五教章义苑疏》卷二;《华严五教章复古记》卷二;《华严五教章纂释》卷上之十一。(四)《探玄记南纪录》卷一之四。(五)《维摩经玄疏》卷三;《四教义》;《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五教章》卷一;《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四;《佛祖统纪》卷三(上);《天台四教仪集注》。(六)《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卷一;《探玄记南纪录》卷一之四。(七)《宋高僧传》卷六;《华严探玄记发挥钞》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