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洲(梵catvāro-dvīpāḥ,巴cattāro dīpā,藏gliṅ-bshi)
位于须弥山四方,乃人类所居住的洲渚。又称须弥四洲、四大部洲、四大洲或四天下。东为弗婆提(Pūrva-videha),南为阎浮提(Jambu-dvīpa),西为瞿耶尼(Apara-godā-nīya),北为郁单越(Uttara-kuru)。又称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起世经》卷一云(大正1‧311b)︰
“诸比丘,须弥山王北面有洲,名郁单越,似地纵广,十千由旬,四方正等;彼洲人面还似地形。诸比丘,须弥山王东面有洲,名弗婆提,其地纵广九千由旬,圆如满月;彼洲人面还似地形。诸比丘,须弥山王西面有洲,名瞿陀尼,其地纵广八千由旬,形如半月;彼洲人面还似地形。诸比丘,须弥山王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如婆罗门车;其中人面还似地形。”
相传四洲洲侧各有二中洲附属之,合计有八中洲。即南赡部洲侧之(1)遮末罗洲(Cāmara),意译为猫牛洲;(2)筏罗遮末罗洲(Varacāmara),意译为胜猫牛洲。东胜身洲侧之(1)提诃洲(Deha),意译为身洲;(2)毗提诃洲(Videha),意译为胜身洲。西牛货洲侧之(1)舍谛洲(Saṭha),意译为谄洲;(2)嗢呾罗漫怛里拏洲(Uttaramantrīṇa),意译为上仪洲。北俱卢洲侧之(1)矩拉婆洲(Kurava),意译为胜边洲;(2)憍拉婆洲(Kaurava),意译为有胜边洲。此八中洲与四洲相同,皆有人类居住。
◎附一︰〈弗婆提〉(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弗婆提(梵Videha,巴Videha,藏lus-ḥphags),须弥四大部洲之一。位于东方。译作胜身。详称为弗婆毗提诃(梵Pūrva-videha,巴Pub-ba-videha,藏śar-gyilus-ḥphags)。或作毗提诃、逋利婆鼻提贺、布噜婆毗提诃、补啰□尾祢贺、弗毗提诃、弗于逮等。又译作东胜身、东种种身、东种种与、前离体、前在诸方之前。若梵汉名称并举,则称作东弗婆提、东弗毗提、东弗于逮、东毗提诃。
关于弗婆提的称呼,《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云何品〉载(大正32‧198a)︰“云何名为东毗提诃?此地在剡浮东故,形相可爱利养胜故,故说东毗提诃。”《慧琳音义》卷四十一东胜身洲条下云(大正54‧581a)︰“于四洲中,此洲人身形殊胜,故名身胜洲也。”此即是说,此洲之人,身相殊胜。
关于弗婆提的地形,《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云︰“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其土正圆,纵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圆,像彼地形。”《立世阿毗昙论》卷二〈四天下品〉又载(大正32‧180a)︰“东弗毗提大,广二千三百三十三由旬,又一由旬三分之一,周回七千由旬,地形团圆,犹如满月,多有诸山,唯有一江,是山中间,安置诸国,人民富乐,无有贼盗,悉多贤善,充满其国,一切诸山,并是金宝,耕梨铧斧及诸器物,并是真金,其一江者,名曰萨阇,其江浦岸,并皆可爱,净命宾头卢于彼岸侧,起僧伽蓝。”据上述可知该地形为圆形。然《俱舍论》卷十一、《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十六等书则另有异说。
◎附二︰〈阎浮提〉(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阎浮提(梵Jambu-dvīpa,巴Jambu-dīpa,藏Ḥdsam-bu-glin),须弥四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南,七金山与大铁围山之间,大咸海之中。音译又作赡部洲、琰浮洲、琰浮那、阎浮那提、阎浮提鞞波。据《玄应音义》卷十三所述,“阎浮”从树立名,“提”系“提鞞波”之略,意为洲。“赡部”是新译,“阎浮”为旧译;若译为秽树城、秽洲,系从此洲特有的阎浮树立名。若译为胜金洲、好金土,系从阎浮树所生之阎浮檀金立名。又,以其地位于须弥山之南,故又称南阎浮洲、南赡部洲。《起世经》卷一云(大正1‧311b)︰“须弥山王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阔南狭,如婆罗门车。其中人面还似地形。(中略)南面天青琉璃所成,照阎浮提洲,(中略)此阎浮洲有一大树,名曰阎浮,其本纵广亦七由旬,乃至枝叶垂覆五十由旬。”
又据《俱舍论》卷十一所述,外海中大洲有四,其中南赡部洲北广南狭,三边量等,其相如车。南边唯广三逾缮那半,三边各二千逾缮那。此赡部洲侧有二中洲,一曰提诃洲,一曰筏罗遮末罗洲。此外,此赡部洲从中向北,三处各有三重黑山。黑山之北有大雪山,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名无热恼(阿耨达池)。出四大河,(一)殑伽河,(二)信度河,(三)徙多河,(四)缚刍河。无热恼池纵广正等,面各五十逾缮那量,八功德水盈满其中,非得通人无由能至。池侧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又,此洲有大国十六,中国五百,小国十万。
依此看来,古代的印度人系以喜马拉雅山为须弥山,以位于喜马拉雅山之南的印度半岛为阎浮提。但若以果报相同的人类世界看来,中国、日本等地皆属阎浮提的一部分。
◎附三︰〈瞿耶尼洲〉(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瞿耶尼洲(梵Godānīya、Apara-godā-nīya,巴Apara-goyāna,藏Nub-kyi ba-laṅ-spyod),须弥四洲之一。汉字音译又作俱耶尼、瞿陀尼、瞿伽尼、瞿陀尼夜、瞿陀尼耶、劬伽尼,或阿钵唎瞿陀尼等。音译作牛货、牛施等。又,梵汉并称为西瞿耶尼,译作西牛货。位居须弥山西方,处于七金山与大铁围山之间,纵横八千由旬。多产牛,并以牛交易买卖。《玄应音义》卷十二︰“瞿陀尼,名俱耶尼,或名瞿耶尼,名瞿伽尼,皆是讹转也。瞿,此译云牛;陀尼夜,此云取与,以彼多牛市易,如此间用钱帛等,或云有石牛也。”
本洲之地形,经论所说颇有差异。有谓如半月,有谓如圆月者,颇不一致。本洲之人,其性情与生活型态方面,与阎浮提洲相比较,在勇猛强记、能起业行、劝修梵行等三方面,本洲略逊一筹;但在多牛、多羊、多珠玉等三方面却胜过彼洲。至于男女结婚,身身相接,阴阳以成,则二洲俱同。又,二洲之人同为身长三肘半(或说十六肘),衣长七肘宽三肘;其寿命或认为二百岁,或认为二百五十岁,也有认为是五百岁。
◎附四︰〈郁单越〉(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郁单越(梵Uttara-kuru,巴Uttara-kuru,藏Byaṅ-gisgra-mi-sñan),为四洲之一。又作北俱卢洲、郁单曰、郁怛罗越、郁多罗拘卢、郁多罗鸠留、嗢怛罗矩噜。uttara意为北方,又可译为上、高上、最上、高胜、胜生、胜处等。kuru为种族名。
据《大楼炭经》〈郁单曰品〉载,此洲周匝广长各四十万里,中有无数种种山。河之两岸,有种种树,河水徐行,其中有种种华。两岸有船,彩画姝好,以金银、琉璃、水精作成。洲之中央有浴池,广长四千里,其水凉软清澈。池中有青、黄、白、赤等莲华,其华光照四十里,香亦闻四十里。若断彼莲根,从中出一种汁。其汁如乳,味如蜜。
浴池东南西北各有游园,七重栏楯、七重交露、七重行树周匝围绕,皆以四宝所作。园中有香树、衣被树、璎珞树、不息树、果树、器树、音乐树等。若劈其华实,各从其中出种种香、种种衣被、种种璎珞、种种不息、种种果、种种器、种种音乐。又有洁净粳米,不耕自生。若欲食,取粳米炊之,釜下置焰珠,光自发熟饭。无盗贼恶人,不须教导皆自行十善。男女不专属,若起淫欲意,入园观中,共相娱乐。
此洲人民其面色皆同等,身长各一丈四尺。发绀青色,长有八尺。大小便时,地劈没中,故清洁,无聚粪臭处。若有死者,置之于四通道路,自有郁遮鸟来,运其尸于洲外云云。
按印度雅利安民族原居住于中亚地区,其后南下,定居于印度五河流域。而今所言之郁单越,可能是彼等移住印度内地后,因追慕祖先乡土,而予以理想化所成的世界。有关此国的记事,在《Aitareya-brāhmaṇa》已有揭载,故知早在《梵书》时代已有此传说。其后,在《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书中亦可见及,可以想见此地已成为印度民族间憧憬向往的理想世界。
佛教经论中,频频揭载有关此国之记事,而巴路特(Bharhūt)塔栏楯,亦刻其国共同饭食的图案,由此可知佛灭后其信仰犹盛。而诸佛净土之思想,或许也有不少系受自此等传说的影响。
其后,随同须弥四洲说之成立,有关北郁单越的传说亦产生变化,在《俱舍论》卷十一等书记载︰北俱卢洲在须弥山北方海中,其形如方座,四边等量,各有二千由旬,人面亦如方座,其洲边有矩拉婆、憍拉婆二中洲云云。
◎附五︰印顺《佛法概论》第九章第一节(摘录)
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妨从小处说起。从来说︰须弥山在大海中,为世界的中心。山的四面有四洲,即南阎浮提,东毗提诃,西瞿陀尼,北拘罗洲。四洲在碱水海中。此外有七重山、七重海,一层层的围绕;最外有铁围山,为一世界(横)的边沿。须弥山深入大海,海拔非常高。山中间,四方有四岳,即四大王众天的住处。日与月,在山腰中围绕。须弥山顶,帝释天与四方各八辅臣共治,所以名为忉利──三十三天。这样的世界,与现代所知的世界不同。
以我们所住的地球来说,一般每解说为四洲中的南阎浮提。阎浮提是印度人对于印度的自称,本为印度的专名。佛法传来中国,于是阎浮提扩大到中国来。到近代,这个世界的范围扩大了,地球与阎浮提的关系究竟如何?以科学说佛法者说︰须弥山即是北极,四大洲即这个地球上的大陆,阎浮提限于亚洲一带。真现实者说︰须弥山系即一太阳系,水、金、地、火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四大王众天,太阳即忉利天。这样,阎浮提扩大为地球的别名了。
佛陀为理智的道德的宗教家,有他的中心工作,无暇解说天文与地理。佛法中的世界安立,大抵是引用当时的传说。如要为这些辩说,那不但不能会通传说,而且根本违反了佛陀的精神。像上面所说的,组织完备的世界情况,是后起的。因为,汉译的《长含》《世纪经》,广说这些,而巴利本缺。与此大同的《立世阿毗昙论》,属于论典,说是“佛婆伽婆及阿罗汉说”(论卷一)。可见释尊曾部分的引述俗说,由后人补充推演,组织完成。考释尊所引述的,我相信古代的须弥山与四洲说,大体是近于事实的。须弥,梵语须弥卢,与喜马拉耶的梵语相合,这确是世间唯一的高山。山南的阎浮提,从阎浮提河得名,这即是恒河上流──阎浮提河流域。毗提诃,本为摩竭陀王朝兴起以前,东方的有力王朝,在恒河下流,今巴特那(Patan)以北地方。瞿陀尼,译为牛货,这是游牧区。“所有市易,或以牛羊,或摩尼宝。”(《起世经》卷七);与印度西北的情形相合。拘罗,即福地,本为婆罗门教发皇地,在萨特利支河与阎浮提河间──阎浮提以北,受着印度人的景仰尊重。释尊以前,印度早有了四洲的传说。当时,以神圣住处的须弥山为中心,山南的恒河上流为南洲,向东为东洲,向西为西洲,而一向推重的拘罗,已经没落,所以传说为山的那边。印度人自称为南阎浮提,可见为拘罗已没落,而发展到恒河上流时代的传说。那时的东方王朝毗提诃,还不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征服区。四洲与轮王统一四洲说相连系;这是雅利安人到达恒河上流,开始统一全印的企图与自信的预言。这一地图,岂非近于实际!
这一传说的起源时,须弥山虽被看作神圣住处,但四洲未必在海中。传说︰佛上忉利天──须弥山高处为母说法,下来时在僧伽施,即今Farrukhabad区中的Sanklsa。传说︰阿修罗与帝释斗争,失败了,逃入舍卫城边水池的藕孔中︰舍卫城在今Saher Mahet。这可见须弥山即喜马拉耶山,山的南麓──南阎浮提,即僧伽施到舍□一带。当时的四洲说,还没有包括德干高原。这一近于事实的世界,等到印度人扩大视线到全印,发现海岸,于是或说四洲在海中;南阎浮提即印度全境;而事实上的须弥山,不能不与实际的雪山分而为二了。总之,从古典去考察,佛陀虽采用世俗的须弥四洲说,大致与事实不远。我以为︰现实的科学的佛法,应从传说中考寻早期的传说。从不违现代世俗的立场,接受或否定他,决不可牵强附会了事。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十一〈四洲经〉;《俱舍论》卷十一;《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大楼炭经》卷一;《起世因本经》卷一;《彰所知论》卷上;《法苑珠林》卷二;《佛祖统纪》卷三十一;《翻译名义集》卷三;《法界安立图》;定方晟《佛教咱陬る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