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相


  (一)指一期生命之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又作粗四相、一期四相。
  (二)指观察苦谛的四种行相︰即苦、空、无常、非我。如《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7a)︰“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三)对于生命现象的四种妄执︰出自《金刚经》。生命现象依缘而起,并无自性可得,而凡夫误以为皆有恒常不变的生命主体,因而产生四种妄执,谓之四相。此四种妄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又作识境四相、四见。兹依窥基《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之意,略述如次︰
  (1)我相(梵ātma-saṃjñā,藏bdag-tu hdu-śes)︰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有实我、我所。
  (2)人相(梵pudgal a-saṃjñā,藏gaṅ-zag-tuḥdu-śes)︰谓众生妄计现在的命根相续为有我。
  (3)众生相(梵sattva-saṃjñā,藏sems-can-du Ḥdu-śes)︰谓众生妄计身相续而住于世。
  (4)寿者相(梵jīva-saṃjñā,藏srog-tu Ḥdu-śes)︰谓指众生妄计命根轮回六道。
  宗密《圆觉经略疏注》卷下二则说,我相是众生执著于证涅槃之理而以之为我,人相是虽离我相,但仍有我悟之心,众生相是虽离人相,但仍存有证悟之相,寿者相是虽离众生相,但仍存有能觉之智。
  此四相亦可译为“四想”。因为梵文saṃjñā一词,有“想”、“观念”、“概念”之意。依近代学术界自语源学所作的解释,四相之意义略如下列︰
  (1)我相︰指自我观念。亦即认为有“实体的自我”的妄想。
  (2)人相︰此中之“人”,译自“pudgala”,即指生命个体,或人格主体。旧译为补特伽罗或数取趣。故“人相”即指执著「有轮回六道之生命主体”的妄想。
  (3)众生相︰此中之“众生”,为“sattva”(萨埵)的意译。指由五蕴积集的生命体。对这种五蕴积集而成的生命现象执着为实体,这种妄想谓之众生相。
  (4)寿者相︰此中之“寿者”译自“jīva”。此词即通常所谓的“灵魂”,旧译为“命者”。故寿者相,实即系“认为有永恒不变的灵魂”的妄想。
  上述这四种妄想即为四相。这四相亦即身见(我见)的分析说明。破除四相,即破除身见,即证入“我空”境界。(参阅附录)
  (四)指有为法之四相︰即显示诸法生灭变迁的生相、住相、异相、灭相。又作四有为相。
  ◎附︰印顺《般若经讲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
  通达我、人、众生、寿者的无相,即般若慧的妙用。在大乘行中,般若是遍通一切的,不论四摄、六度、三解脱、四无量以及一切智、一切种智,无不以般若慧而彻悟他的空无自性。所以,菩提心是即空的菩提心,与菩提心相应的悲愿,即无缘大悲。见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济拔的恻隐心,以世间的财法去救济他,是众生缘悲。如见众生为相续、和合的假我,法生苦生,法灭苦灭,因而起悲济心,是法缘悲。如能观诸法从缘,都无真实的自性,悟入法性空,缘即空而缘起的假我,生大悲心,愿度如幻众生,这是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即与般若相应的大悲。悟了众生空寂无自性,所以虽度脱一切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海中印现的明月,由于风吹波动而月相不见了。从他的不见说,好似灭去了,其实那有自体可灭呢!发心菩提,重在发愿度生,所以也就重于我空。
  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众生的异名;《般若经》中有十六种异名,都不外从众生的某一特性而立名,众生即执此为实有。我,是主宰义,即每一众生的行动,常人都有自己作主与支配其他(宰)的意欲,所以称为我。人,行人法,所以名为人。众生,约现在说,即五众和合生的──有精神与物质和合的;约三世说︰即由前生来今生,今生去后生,不断的生了又死,死了又受生,与补特伽罗的意义相合。寿者,说众生的从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续。以般若正观,即无我、人、众生、寿命的实性可得。但在五众和合的缘起法中,有无性从缘的和合相续──假我;依此假名众生,成立业界相续,生死轮回。众生不知无我而执为实有我及我所,所以起惑造业,生死不了;如达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即能解脱而入无余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