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神足(梵catvāra ṛddhi-pādāḥ,巴cattāroiddhi-pādā,藏rdsu ḥphrul-gyi rkaṅ-pa bshi)
谓由欲等四法之力所引发,现起种种神用的三摩地。又作四如意分、四如意足。乃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科,即(1)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2)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3)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4)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
此四神足又称“四如意足”。“如意”是指如意自在的神通。从其“不测”这点来说,又称为“神”,此种通以定为其依止的脚足,故称“定”为“如意足”或“神足”。而得此定的方便有欲、精进、心、思惟四者,所以此“定”从因而分为四种。其中,“欲”是希望欲求的意思,即希求得到胜定。“精进”又称“勤”,谓精勤策励欲得胜定。“心”又称为“念”,谓守摄心念欲得胜定。“思惟”又称为“智”或“观”,即以智慧思惟观察而得定。
《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云(大正1‧36a)︰
“复次诸天,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何等谓四?一者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二者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三者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四者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又告诸天,过去诸沙门婆罗门以无数方便现无量神足,皆由四神足起。”
《法蕴足论》卷四〈神足品〉云(大正26‧471c)︰“世尊告苾刍众,有四神足。何等为四?谓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一;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二;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三;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是名第四。”
此中,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又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欲神足,或欲如意足;谓由欲力所引发,现起种种神用之定。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又名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念神足或念如意足;谓由心力所引发,现起种种神用之定。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又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勤神足、精进神足、精进如意足、进如意足;谓由勤力所引发,现起种种神用之定。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又名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观神足、思惟神足、思惟如意足、慧如意足;谓由观力所引发,现起种种神用之定。
《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一谓神足以三摩地为其自性,云(大正27‧725b)︰
“问︰云何名神?云何名足?有作是说,三摩地名神,欲等四名足。由四法所摄受令三摩地转故。问︰等持俱有相应法多,何故此四独名神足?答︰此于等持随顺胜故。谓于俱有相应法中,资益等持此四为胜。复有说者,三摩地是神亦足,欲等四唯足非神。如择法是觉亦支,余六唯支非觉;正见是道亦支,余七唯支非道;离非时食是斋亦支,余七唯支非斋。彼亦如是。问︰若三摩地是神亦足,或应立一,或应立五,何故说四耶?答︰唯三摩地立为神足,从四因生故说为四。谓加行位,或由欲力引发等持令其现起,广说乃至或由观力引令现起。由加行位四法随增,令等持起故得定位,于一等持建立四种。”
接着更解释四神足之义,谓由欲、勤等之力引发等持,更以其等持为依止,现起种种神用,故名四神足。又,此四神足主要是在四善根位中的顶位修习。《俱舍论》卷二十五云(大正29‧132c)︰“顶法位中能持胜善趣无退德,定用胜故说神足增。”即其意。
◎附︰A. K. Warder着‧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第四章(摘录)
佛陀在娑婆罗龛与尊者阿难的谈话应当是暗示︰如果施展某种“行向力”,可能活得更久。这种能力即是“四如意身”或“四神足”(超自然神通功夫)。它们在三藏中很多地方以一种简短公式出现。其文如下︰“比丘修神足,得于意愿集中贯注,勤持不懈之力。比丘修神足,得于心念集中贯注,勤持不懈之力。比丘修神足,得于精神元气集中贯注,勤持不懈之力。比丘修神足,得于观察思量,集中贯注,勤持不懈之力。”此外所说甚少,但是它们时常在有关四正勤的上下文中出现,至少上座部是如此解释的︰意向力能使比丘实现神通本领。还须注意,各有分别的四个“足”(或身,基础,凭借)中间的三个是意愿、心念和精神元气,在四正勤公式中都提到了。然而在四神足中最应强调之点是它们都与禅定(禅定、三昧、三摩地,是思想意识集中贯注一心不乱的一种修练功夫)有关。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八〈众集经〉;《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三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卷九十八;《大乘义章》卷十六(末);《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五;《俱舍论宝疏》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