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禅(梵catvāri dhyānāni,巴cattāri jhānāni,藏bsam-gtan bshi)
色界静虑的四种区分。即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禅者,禅那(dhyāna)之略,译作静虑。故又名四静虑。《长阿含》卷八〈众集经〉云(大正1‧50c)︰
“复有四法,谓四禅。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杂阿含》卷十七云(大正2‧121b)︰“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第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
禅者,静虑之意,即由寂静能审虑,如实了知之谓。然审虑以慧为体,故其他之定亦皆名静虑,而此四禅静虑之义最胜,乃独得禅之名。《俱舍论》卷二十八云(大正29‧145b)︰
“此宗审虑以慧为体,若尔,诸等持皆应名静虑;不尔,唯胜方立此名。如世间言,发光名日,非萤烛等亦得日名。静虑如何独名为胜,诸等持内唯此摄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得现法乐住及乐通行名,故此等持独名静虑。”
依此可知色界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而止(奢摩他)观(毗钵舍那)均行最能审虑,故特名为四静虑。
四禅之别乃由于其静虑支有所不同。《俱舍论》卷二十八云(大正29‧145b )︰
“若一境性是静虑体,依何相立初二三四,具伺喜乐建立为初,由此已明亦具寻义,必俱行故。如烟与火,非伺有喜乐而不与寻俱。渐离前支立二三四。离伺有二,离二有乐,具离三种,如其次第。故一境性分为四种。”
详言之,初禅摄寻、伺、喜、乐及心一境性五支;二禅摄内等净、喜、乐及心一境性四支;三禅摄行舍、正念、正慧、受乐及心一境性五支;四禅摄行舍、念清净、非苦乐受及心一境性四支,总共十八支。但实支之体唯十一种,即初禅的五支,二禅的内等净,三禅的净、念、慧及乐,四禅的舍受。
其中,初禅摄寻、伺、喜、乐及心一境性五支;因静虑之体心一境性即三摩地,故四静虑皆以之为自性。寻伺,旧译为觉观,即心之粗分别性名为寻或觉;心之细分别性名为伺或观。初禅尚有寻伺二支未离粗细分别,故称之为有寻有伺或有觉有观。而喜乐二支,是说初禅离欲界之恶而喜受,身感乐受,故名为离生喜乐。二禅摄内等净、喜、乐及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如上述,为二禅的自性支。内等净者,以二禅既离初禅寻伺尘浊法而内信相明净,故得名,即无寻无伺无觉无观。喜乐,是说依此定而生最胜喜乐,故二禅名为定生喜乐。
三禅摄行舍、正念、正慧、受乐及心一境性五支。心一境性如前述为静虑的自性;行舍,是说三禅舍前之轻安,住不苦不乐;正念正慧,是说住于正念正知而不耽于自地的喜乐,进而欣求上地的胜法;受乐,是说离二禅的喜乐尚有自地的妙乐,故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地。四禅摄行舍、念清净、非苦乐受与心一境性四支,心一境性如前为静虑的自性。行舍是说四禅亦同三禅舍喜乐;念清净,是说舍念极善清净而其相显了;非苦乐受是说更离三禅之乐而住于平等非苦非乐。故四禅称为舍念清净。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将静虑支分为三种,认为初禅五支中,寻与伺为对治支,喜与乐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二禅四支中,内等净为对治支,喜与乐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三禅五支中,舍、正念及正知为对治支,乐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四禅四支中,舍清净与念清净为对治支,不苦乐受为利益支,心一境性为自性支。
又,《显扬圣教论》卷十九依四静虑说所对治的障,即初禅是治贪恚害寻、苦、忧、犯戒及散乱五障;二禅是治初静虑的贪、寻伺、苦、掉及定下劣性五障;三禅是治第二静虑的贪、喜、踊跃及定下劣性四障;四禅是治入出息与第三静虑的贪、乐、乐作意及定下劣性五障。
总之,远离欲爱,心寂静而能审虑,有寻伺而住喜乐之状态为初禅;离寻伺,信相明净而在喜乐的状态为二禅;离喜乐,正念正知而住自地妙乐为三禅;离脱身心之乐,住不苦不乐而极善清净名为四禅。又作为此四禅入门的定,称为近分定。而四禅则称根本定。就中,初禅近分的未至定同根本定,与寻伺相应,故为有寻有伺。二禅以上的近分亦同根本定均无寻伺,故为无寻无伺。大梵之因的中间定胜初禅,但尚不及二禅,无寻而有伺,故为无寻唯伺。又,此中,未至与近分的净等至,以及根本的无漏等至能断诸惑,而中间定(虽有味等三等至)无断惑之义。
初、二、三静虑有寻、伺、苦、乐、忧、喜及入出息八灾患,故名有动定。对之,第四静虑非八灾患所能动,故名不动定。而初禅有与发业相应的寻伺,故能见闻触,又有起语业,但二禅以上无寻伺故无言语等。若欲起语等时则借下地之识,名之为借起识或借识。此四禅为四无量心等之依地。即就四无量心言之,喜无量心为喜受之摄故依初二静虑,余三无量心则总依六地而离瞋害等四障。又就八解脱而言,初二是依初二静虑、未至及中间而得;第三的净解脱是依第四静虑而得,余则依四无色与灭尽定。就八胜处而言,初四胜处是依初二静虑,后四是依第四静虑。
按禅定在整个印度宗教史上,通见于各个
时代,为最重要的修行法之一,佛陀亦以之为最主要的行法,成道及涅槃之际皆依四禅之法。但禅定的分类,未见于诸奥义书,可能是佛陀时代才产生的。依《过去现在因果经》所述,佛陀成道以前至阿罗逻仙人处受四禅之法,可知此法在当时似乎是流行外道间。又,色界四禅天被认为是修此四禅者应生之处,相对于四禅称定静虑,彼诸天称为生静虑。而四禅诸天的建立可能是在四禅说成立之后。
◎附一︰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摘录)
佛陀关于禅观,虽说种种三昧,然于其阶级之中,视为最重要者,首当为静虑(即禅那,jhāna,dhyāna)。盖以禅定之进展,分为四阶级之四禅,以明心的修养之道程,乃经文随处所见之模范的禅观也。按此固不必为佛陀所创见,而为当时之某一派,或各派所行者。例如《六十二见经》所举现在涅槃观之五种中,以其四种,即自初禅以至四禅,直视为涅槃观之状态,乃介绍当时之外道说,可为明征。故此或为佛陀出家之初,闻诸阿逻罗等之说,爰依于向来之中道态度,改定之方式。综之,无论其根源在于何处,当佛陀成道时,固依于此四禅定,即入涅槃之际,亦为入于此定。在佛教为禅之一最重要方式,当属无疑。但所惜者,一切经文,对此说明,悉循环于同一文句,不克晓然于其真意,綦为遗憾。今分析其定型的文句,述之如下︰
(1)初禅︰于某种对象为专念之中,渐次去情欲,而至于不善心灭,且依于欲与不善之远离,修禅者而感于欣悦与幸安。一言以蔽之,即味于法悦是也。虽然,此既有关于对象之分别,而又有思虑,故于表象的方面,尚未沉静。爰名此位为初禅定,即指专于情意的方面,沉静之初位也。
(2)二禅︰似此修炼进步,其表象的方面亦静,关于对象之分别思虑已止,心祇集中于一点(内静一心)。依此修行者,如前之依于情意的方面之沉静,而感安悦。兹则依于表象之沉静,而感喜乐,此即第二禅。至是修行者,得制伏情意,同时并得制伏表象之乱杂。
(3)三禅︰似此更进一层,离舍幸安心,归于完全平静之状态。以至于正念、正智。身体达于轻安之境,是名第三禅。即指解脱第二禅所得之欢愉,暨其至此之心之集中,更生睿智作用之初位也。
(4)四禅︰由是弥益进步,身体之欢愉亦灭,早已若忘其存在,完全超越苦乐心之平静。亦愈益纯化(舍念清静)不动,以至于湛然如明镜止水之情状,是即第四禅。当此之时,如明澄止水,鱼虌之数,灼然可见,其为观法之对象者,遂完洞澈而为自己之物矣。
耍之,如上四禅之修行,首在由于欲之烦恼,自行解放。次至于表象之统一,由是次第使吾人自身,超于思虑分别以上,与苦乐以上,乃至物质的存在以上。爰以至于寂然不动,睿智荦灼之真纯精神生活为终局。即四禅之特长,一方在制御基于欲之个人意志,同时于他方,则在依于如明镜止水之观智,而碻保其理想境。以术语言,所谓止观平等之定是也。盖偏倾于止,则尝有失却心的活气之虞。偏倾于观,亦有散乱之虞。惟四禅能得其平,且能免其弊,所以推奖为解脱之要道者。以此,至神通等之种种妙用,以为依于修此种定,而能得者,亦权舆于此也。
◎附二︰〈三禅乐〉(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指色界之第三禅天的快乐。系秽土中最殊胜之乐。此三禅天名定生喜乐地,即由深妙之禅定能生身心之乐故名。所谓快乐,以于寂静中所受者为胜,因此欲界之乐虽多,但非禅定之地,其乐大劣于色界初禅天的快乐。但初禅天尚与寻伺相应而粗动,快乐远不及第二禅天。而至第三禅天,更加寂静,乐受至极。若至第四禅天,则唯有舍受而无乐受,故于三界九定之中,以三禅乐为第一。圣教中常引此三禅乐以为比,如《悲华经》卷二云(大正3‧175c)︰“佛神力故,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一于示显不动世界之相时说(大正12‧489a)︰“身心安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般舟赞》云(大正47‧455c)︰“华内坐时无微苦,超过色界三禅乐。”
[参考资料] 《长阿含》卷四〈游行经〉、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卷十二〈清净经〉;《中阿含》卷一〈城喻经〉、卷四十二〈分别观法经〉、卷五十六〈晡利多经〉;《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二;《佛所行赞》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六;《品类足论》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