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种三昧
指《摩诃止观》卷二(上)所举的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又称四种大道。盖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而行法众多,略言其四,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即缘此四行法而入住三昧。
(1)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乃依《文殊说般若经》《文殊问经》所修之三昧。以九十日为期。独居静室,跏趺正坐。摒除恶觉,舍诸乱想。不杂思惟,止观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或宿障发,不能遣却。当专称一佛名号,以求加护。除经行饮食便利之外,时刻相续,无须臾废此三昧。于一期中若能精进不懈,念念无间,则能破除业障,显发实相之理。
(2)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乃依《般舟三昧经》所修之三昧,以九十日为期,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想阿弥陀佛。或先想后唱,或先唱后想,想唱相继,无令休息。此种三昧,极能断除宿障,于诸功德为最胜。又,“般舟”系为梵语,华言“佛立”。佛立有三义,谓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功德力。依此三力能于定中见十方佛显立行者之前。故此三昧又称佛立三昧。
(3)半行半坐三昧︰有二种。若依《方等经》所修之三昧,以七日为期,唯诵陀罗尼。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旋竟却坐,思惟实相之理。此称方等三昧。若依《法华经》,以三七日为期,但诵本经。故经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此称法华三昧。二者皆半行半坐。
(4)非行非坐三昧︰虽言非行非坐,实通行坐及一切事物。但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不拘限期,心存止观,念起即觉,意起即三昧。此三昧不属前三种三昧,但摄诸经所说诸三昧,故为四种三昧中之最重要者。《大品般若经》中称之为“觉意三昧”,南岳慧思则称之为“随自意三昧”。
以上四种三昧乃智顗所力说,故为天台学徒“观心”时所用之行法。又,日本则以最澄于比睿山开创四三昧院为始,修此四种三昧。其后,其他诸大寺亦建“常行”、“法华”两三昧堂,以广行此二行法。其中,常行三昧与日本之念佛法门之兴起有深厚关系。
[参考资料]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一;《天台法华宗义集》;《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卷十六;《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四;《止观义例纂要》卷一;《摩诃止观复真钞》卷一;《山家正统学则》卷上;安藤俊雄《天台学》(根本思想とその展开);关口真大编著《天台教学の研究》《止观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