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证净(梵catvāra avetya-prasādāḥ ,巴cat-tāro avecca-ppasādā、cattāri sotāpannassaaṅgāni,藏śes-nas dad-pa bshi)


  证知四谛之理时,对佛、法、僧、戒所产生的清净信仰。即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圣戒证净。(依《俱舍论》所载,前三者又作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又作四不坏净、四不坏信、四信。语出《俱舍论》卷二十五、《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八等。证净,谓以无漏智如实证知四圣谛之理。由此证知而离不信,破戒之垢秽,乃得清净。《大乘义章》卷十一(本)释其异名“四不坏净”云(大正44‧682c)︰“信心精纯离于疑浊,故名为净;净信坚固不可倾动,称曰不坏。”
  (一)小乘所说︰
  (1)佛证净︰谓以无漏智证得谛理时,对佛宝发生的无漏信。
  (2)法证净︰谓证得谛理,对法宝所生的无漏信。
  (3)僧证净︰谓缘僧宝发起无漏信。
  (4)圣戒证净︰谓起无漏智时,俱时而转的随心转无漏戒。圣戒是圣者所爱戒之意。有漏法是圣者所厌,无漏法是圣者所爱乐,今起无漏戒,故云圣戒。
  三宝中,佛宝是指佛身中的无漏法,指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位。僧宝是指声闻身中的无漏法。独觉、菩萨身中的无漏法与苦、集、灭三谛皆是法宝所摄。此因菩萨、独觉单独出世,故不入僧宝中。证此之位是在三十七觉分起时,三十七觉分从顺决择分至修道位次第而起。其中于见道位,观前三谛之位,一一唯得法与戒二证净。此因三谛是法宝所摄,无漏智证此三谛,故无漏心俱起,而以信三谛之理的信,名之为法证净。又其时随心转的道共戒起,称为圣戒证净。
  至于观道谛位,兼得佛证净、僧证净。亦即佛的无学法与声闻僧的学、无学法共收于道谛中。无漏智唯观佛法时,俱时而起的无漏心信佛身中的无漏法,此称佛证净。又观僧法时,俱时的无漏心信有学、无学无漏法,称僧证净。然观此道谛时,若就现观的心而言,唯缘谛法只得法证净与俱时的圣戒证净。今谓亦得佛、僧二证净,是约得修而言,即就此时,未来修得缘佛、僧之信故。详言之,当此时,未来别得修缘佛、无学法、菩萨二无漏根、辟支佛三无漏根与声闻四向、四果的心,故总谓得四证净。
  此四证净的次第是依出观时现起的次第。亦即于出观之位先信释尊是正等觉者,次信正法是善说,后信圣僧是妙行者,相信此三宝依次为良医、良药与看病者,故得心净而发净戒。净戒须具净僧现前,恰如待医、药、看三缘病方除。或谓此四证净的关系恰如导师(商主)、道路、商侣与所乘的关系,故成此四种次第。
  以上所述系依据《俱舍论》卷二十五、《顺正理论》卷七十二、《显宗论》卷三十四等小乘有部宗的教义。至于经说,《杂阿含经》卷三十说此四不坏净未尝增损变异,不堕三恶道,又称之为四种诸天的天道,未净的众生以此令净,已净的众生令增其净。同经卷三十三说成就此四法得须陀洹。
  (二)大乘所说︰《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学观品〉谓无生慧中有四不坏净,于佛法僧戒,信而不坏。新译《华严经》卷五十五(旧译卷三十九)明十种不坏信,谓菩萨对一切佛、佛法、圣僧、菩萨、善知识、菩萨大愿、菩萨行、恭敬供养一切诸佛、菩萨巧密方便、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深信而不坏。这与前者似乎只有开合之异。
  《瑜伽师地论》卷九十八广分信、戒、精进、念、定等五门加以解释。文中先明安立此四证净之所以,其文云(大正30‧867c)︰
  “具足正见如来弟子,略由二法能正摄受澄清性故,应知建立四种证净。谓沙门义所摄信戒,于能说者,于沙门义,于同法者,于能证得沙门助伴,所有净信深固根本,于余生中亦不可引,无虚诳故,名澄清性及净尸罗。于其一切能往恶趣恶不善法,获得毕竟不作律仪,是故亦得名澄清性。应知此中,依止净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深生信解,由此净信澄清性故,设在余生,于佛善说法毗奈耶,毕竟无转,又由怖畏诸恶道苦,受持净戒,对治恶行,由此摄受戒,澄清性设在余生,亦不造恶堕诸恶趣,毕竟无退,乃至涅槃。”
  又说精进、念、定等法虽也是澄清之性,但因信、戒之用最胜,故特举而明之。由信、戒清净令戒、定、慧三学增上、清净,故唯由二法说四证净。又,四证净也出于《显扬圣教论》卷三、《杂集论》卷十三等。《法华文句》卷七(下)解释经文中“信解坚固”一语,说“信即四不坏信”。《法华文句记》全用《俱舍论》之说。《大乘义章》述大乘之说,谓“大乘所说多同毗昙。(中略)大乘初地初心已去,一切皆具,以大乘中心普缘故。”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六;《杂阿含经》卷十九;《别译杂阿含经》卷九、卷三十三;《璎珞本业经》卷上;《法蕴足论》卷二;《集异门足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实论》卷二;《俱舍论记》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