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识住(梵catasro vijñāna-sthitayaḥ,巴catas-so viññāṇa-ṭṭhitiyo)
又称四识处。指有情的意识住著于色、受、想、行四蕴。即在形成人间存在的五蕴中,认识作用(识蕴)住著于物质性的色蕴,及精神性的感受作用、表象作用、形成作用。此分而言之,称为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
(1)色识住︰谓意识攀缘外色而住着。
(2)受识住︰谓意识领纳六尘而住着。
(3)想识住︰谓意识显发六尘之相貌而住着。
(4)行识住︰谓意识形成诸行而住着。
依《俱舍论》卷八所说,有漏四蕴为识所依着,故名识住。又因识蕴为能住,余四蕴为所住,而能住、所住各别,故不得在识蕴立识识住,对此,《大毗婆沙论》述有六义。此外,《大毗婆沙论》对于色识住、行识住,认为有仅限于有漏的有情和通于非情二说。支持前说者为《顺正理论》卷二十二,采用后说者有《杂心论》。又,《甘露味论》对三界乃依多分而分别,认为欲界、色界之识大多依色而住,无色界中,空处、识处之识多依痛(受)而住,无所有处多依想而住,非想处多依行而住。
[参考资料] 《长阿含经》卷八;《杂阿含经》卷二、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八;《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七;《阿毗昙心论》卷五;《杂心论》卷八;《甘露味论》卷上;《成实论》卷二;《宝积经》卷三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卷五十六;《大乘义章》卷八(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