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轭(梵catvāro yogāḥ,巴cattāro yogā)


  又作四扼。
  (一)能令有情受众苦之四种烦恼︰《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7‧247b)︰
  “有四轭,谓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此轭自性如瀑流说而义有异。谓漂溺义是瀑流义,和合义是轭义。谓诸有情为四瀑流所漂溺已,复为四轭和合系碍,便能荷担生死重苦,如牵捶牛置之辕轭,勒以鞦鞅能挽重载,故一切处说瀑流已即便说轭,义相邻故。”
  (1)欲轭(梵kāma-yo,巴kāma-yoga)︰指能令有情受欲界苦之烦恼;共二十九种,包括五部各有之贪、瞋、痴,四谛之疑,及十缠。
  (2)有轭(梵bhava-yoga,巴bhava-yoga)︰指能令有情受色、无色二界苦之烦恼。共二十八种。包括二界之五部各有之贪、慢,及二界四谛之疑。
  (3)见轭(梵dṛṣṭi-yoga,巴diṭṭhi-yoga)︰指能令有情受三界苦之见烦恼。共三十六种。包括三界之四谛各有的身见等十二见。
  (4)无明轭(梵avidyā-yoga,巴avijjā-yoga)︰指能令有情受三界苦之痴烦恼。共十五种。包括三界之五部各有之痴。
  此四轭与四瀑流大致相同,二者之体皆有一○八种。
  (二)依三界九地之不同,将能系缚有情众生、令之复生于下劣地的定障,类别为四︰即(1)染污寻思轭,(2)不染污寻思轭,(3)喜乐系缚轭,(4)一切色想轭。《瑜伽师地论》卷十九云(大正30‧384c)︰
  “何等为四?(一)蠲除染污寻思轭,(二)蠲除不染污寻思轭,(三)蠲除喜乐系缚轭,(四)蠲除一切色想轭。由此因缘于诸下地不复往生。当知,异生虽到有顶,若定、若生,犹为四轭所系缚,故于诸下地还复往生。”
  欲界染污之寻思,乃至一切所有之色想,能系缚受各种果报之众生,各令还复生于下劣地,故立此四轭之说。
  [参考资料] (一)《长阿含经》卷九;《品类足论》卷五;《集异门足论》卷八;《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俱舍论》卷二十;《顺正理论》卷五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大乘义章》卷五(本);《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二)《法华经玄赞摄释》卷二;《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