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门


  (一)天台宗所立之四种悟入佛教真理的门径︰即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此四门各各配于藏、通、别、圆四教,称为四教四门。
  (1)藏教的四门︰为修缘生析空观而证知偏真之理。兹依《法华玄义》卷八(下)所述,略述如次︰
  (1)有门︰“乃是无明正因缘法,出生诸行,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是有。”乃诸阿毗昙论所说,憍陈如的真实知见即由有门悟得。
  (2)空门︰“即是彼教析正因缘,无明老死苦集二谛。”乃《成实论》所说,须菩提即藉此门得道。
  (3)亦有亦空门︰“即是彼教明正因缘生灭,亦有亦空,若禀此教能破偏执有无之见。”乃《昆勒论》所说,为迦旃延入道之门。
  (4)非有非空门︰“即是彼教明正因缘生灭,非有非无之理。”乃《迦旃延经》所说,车匿即由此门得道。
  (2)通教的四门︰为修如幻体空之观而证知诸法幻化之理。
  (1)有门︰又作实门;观“若业、若果、善恶等法,乃至涅槃皆幻化”,说藉他缘而起之法假有如幻。
  (2)空门︰又作不实门;观“诸法既如幻化,幻化本自无实,无实故空”,说以即有之空入道。
  (3)亦有亦空门︰又作亦实亦不实门,观诸法假有,但假有亦非有。
  (4)非有非空门︰又作非实非不实门,观假有本来非有、真空也非空,而入偏真之理。
  (3)别教的四门︰以历别入中之观法为基本。
  (1)有门︰说如乳有酪性,故佛性必有。
  (2)空门︰说如石中无金,故佛性是空。
  (3)亦有亦空门︰说佛性虽本来有,但若从方便而得,则是空。
  (4)非有非空门︰说佛性是中道,双非两遣,以为见其非有非空而入圆真之理。
  (4)圆教的四门︰以圆融无碍之观法为基础,说“此门明入佛性第一义”;又,《四教义》卷三以为圆教有七义的分别。
  上述之四教四门中,由任何一门均可悟入佛道。其中,藏教多由有门悟入,通教多由空门悟入,别教多由亦有亦空门悟入,圆教多由非有非空门悟入。
  (二)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之方位︰即指东、南、西、北四方之门。密教以此四门表发心、修行、菩提、涅槃等四转。故东门称发心门,南门称修行门,西门称菩提门,北门称涅槃门。或以此四门表示四智、四德等,如下图︰
  ┌──┬──┬────┬──┬──┬──┬──┐
  │四门│四转│四  阿│四智│四德│四佛│四季│
  │  │  │    │  │  │知见│  │
  ├──┼──┼────┼──┼──┼──┼──┤
  │ 东 │发心│阿(a) │大圆│ 常 │ 开 │ 春 │
  ├──┼──┼────┼──┼──┼──┼──┤
  │ 南 │修行│阿(a) │平等│ 乐 │ 示 │ 夏 │
  ├──┼──┼────┼──┼──┼──┼──┤
  │ 西 │菩提│闇(am)│妙观│ 我 │ 悟 │ 秋 │
  ├──┼──┼────┼──┼──┼──┼──┤
  │ 北 │涅槃│恶(ah)│成所│ 净 │ 入 │ 冬 │
  └──┴──┴────┴──┴──┴──┴──┘
  (三)以弥陀净土的圆满、一向、纯净、正定聚等四门︰说明极乐世界的庄严︰出自元晓的《佛说阿弥陀经疏》。(1)圆满门,唯佛如来得入此门,如《本业经》说。(2)一向门,八地已上菩萨得入此门,如《摄大乘论》说。(3)纯净门,唯第三极欢喜地已上菩萨得入此门,如《解深密经》说。(4)正定聚门,唯无退者得入此门,无邪定聚及不定聚,如两卷经说。
  [参考资料] (一)《摩诃止观》卷六(上);《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一;《四教义》。(二)《秘藏记私钞》卷六;《曼荼罗随闻记》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