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四食(梵catvāra āhārāḥ、āhāra-catuṣka,巴cattāro āhārā,藏zas bshi)
(一)指可资长养有情生命的四种食物或精神作用︰即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大小经论述及四食者颇多,然所立名称有异,解释亦不一。兹分释如次︰
(1)段食(梵kavaḍim-kārāhāra、kavaḍī-kā-rāhāra,巴kabaliṅkārāhāra,藏kham-zas)︰又作抟食、揣食、见取食、粗抟食。即指肉、菜等一般的食物,以香、味、触为体。由于可用口鼻分段饮啖,以滋养有情之依身,故称段食。《俱舍论》卷十云(大正29‧55a)︰“如是段食唯在欲界,离段食、贪生上界故,唯欲界系。香味触三,一切皆为段食,自体可成段别而饮啖,故谓以口、鼻分分受之。”《成唯识论》卷四则云(大正31‧17b)︰“段食变坏为相,谓欲界系香味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由此,色处非段食摄,以变坏时色无用故。”
又,此段食可分粗、细二种,如饭、面、鱼、肉等称为粗抟食;酥油、香气及各种饮料等是细食。《俱舍论》更说光、影、火、风等虽不能饮啖,但能长养生命,因此亦属于细食。
(2)触食(梵sparśā,巴phassā,藏reg paḥizas)︰又作细触食、细滑食、温食、更乐食、乐食,即指感觉。亦即有杂染的根、境、识和合所生之诸触,对其所取之境产生喜乐等觉受,而摄益心、心所。由之长养诸根大种,所以称之为食。《集异门足论》卷八云(大正26‧400b)︰“云何触食?答︰若有漏触为缘,能令诸根长养,大种增益,又能滋润随滋润,乃至持随持,是名触食。其事如何?答︰如鹅、雁、孔雀、鹦鹉、鸲鹆、春鹦、离黄、命命鸟等,既生卵已,时时亲附,时时覆育,时时温暖,令生乐触。”
《成唯识论》卷四云(大正31‧17b)︰“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舍资养胜故。”
又,《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谓,衣裳、香华、熏火及香油等为更乐食(即触食)。《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亦以衣服、洗浴为细滑食。
(3)思食(梵manaḥ-saṃcetanā,巴mano sañ-cetanā,藏yid-la sems-paḥi zas)︰又作念食、意食、意思食、意念食、业食。指意业或意念。即此有漏的意业与欲望俱转,而生希望之念,能招引当有之果,使有情滋长相续。《长阿含经》卷二十云(大正1‧133c)︰“有众生因念食得存,诸根增长,寿命不绝。”
另外,《俱舍论》说思食也能安养现身,如商人遇海难,饮食俱失,遥见积沫,疑是海岸,意欲速至,生命因此延长,后知不是,望绝便死。再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大正2‧656c)︰“诸意中所念、所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说,或以体触,及诸所持之法,是谓名为念食。”
(4)识食(梵vijñānā,巴viññāṇā,藏rnam-par-śes-paḥi zas)︰指六识。六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能起当有之果,执持身命而不坏,故称为食。地狱众生与无色界即以识为食。《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大正2‧656c)︰“云何为识食?所念识者,意之所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以识为食。”
诸有漏法皆有滋长诸有之义,但上述段等四种,其义最为殊胜,故特立为食。其中,段、触二食以资益现身之所依及能依之义殊胜。所依即有根身,段食能摄养之;能依指心、心所,触食能资益之。思、识二食以能引生后有之义殊胜,即于此生之中,思食能引,思食引已,依业所熏识的种子力而得生起后有。
四食中,段食唯欲界有,余三食则通三界,但因四生五趣之区别而有异。如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三○所载,欲界具四食而以段食为主。色界具有三食而以触食为主。无色界亦有三食。但下三无色以思食为主。非想非非想处以识食为主。又,地狱、鬼趣、卵生、胎生、湿生等皆具四食,然地狱以识食为主。鬼趣以思食为主。卵生以触食为主。胎生以段食为主。湿生以触食为主。
此外,四食就凡圣之别,可分为不清净依止住食、净不净依止住食、清净依止住食、示现依止住食四种。根据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四的解释︰
(1)不清净依止住食︰又称非清净依止住食、不净依止住食,谓四食令欲界众生相续生存。欲界众生具见、修二缚,故依止不净;此依止由四食而得住,故称。
(2)净不净依止住食︰谓业、识、触三食使色界无色界的众生相续生存。以此二界众生已离下界之惑,而未离自地及上界之惑,故依止亦净不净;此依止由三食而得住,故称。
(3)清净依止住食︰又称一向净依止住食,谓四食令声闻、缘觉之身相续生存。二乘人已断尽三界之惑,故依止清净;此依止由四食而得住,故称。
(4)示现依止住食︰又称示现住食、能显依止住食,谓四食悉是诸佛之食。诸佛由此食故,得显自身而住世。
关于佛说此四食的由来,《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谓,佛于成道前曾接受牧羊女的供养而食乳糜,外道见之遂生诽谤。佛于成道后,为除外道无意义之苦行而为说四食。
此外,《杂阿含经》卷十五、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八述及观此四食之相︰(1)观段食犹如旷野中饥饿的父母食其子之肉,(2)观触食如被剥皮的牛为无数虫所啮食,(3)观思食犹如大火聚,(4)观识食犹如三百钻矛。并谓依此而观身、受、心、法等四念处,是为入道之方便法。(参见附录)
(二)指出家人应远离的四种活命方法︰又称四口食、四不净食、四邪命食。即︰(1)下口食︰指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以求衣食而自活命。(2)仰口食︰谓依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等之天文、术数学,以求衣食而自活命。(3)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以自活命。(4)维口食︰指学习种种咒术、卜筮等以求衣食而自活命。
◎附︰印顺《佛法概论》第五章第一节(摘录)
有情的延续,如灯一样,必须不断地加进新的动力。这是什么呢?约一期生命说,即是“四食”。如《杂含》(卷十五‧三七一经)说︰“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谓(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食是资益增长的意思,等于平常说的营养,能使有情维持延长其生命,而且扩展长大。凡有资益增长作用的,都可称为食。所以《阿含经》中所说的食,并不限于四者,与因缘的含义相近。不过佛约资益有情作用最强盛的,特别的总括为四食,为后代一般论师所称引。佛曾说十句法,第一句即“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这是说,一切有情延续维持其生命,都要依赖于食。此一论题,有针对外道的重要意义。当时的苦行者,要求生死的解脱,而没有适当的方法,仅能一味的刻苦自己,甚至一天食一麻一麦,或但服水,或专食气,苦苦的支持生命,以求得解脱物欲的拘累,而达心灵的自由。释尊在苦行时,也曾精苦到如此,等到觉悟了苦行的徒然,于是受牧女乳糜的供养,资养身心,才能于菩提树下完成正觉的解脱。苦行者讥嫌释尊的受食乳糜,怀疑释尊的正觉,所以特地说此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的四食。这不但肯定了饮食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生死延续的动力何在,怎样才能完成解脱。
(1)粗抟食︰应译为段食,即日常茶饭等饮食。所食的,是物质的食料,可分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要能资益增长于身心,才合于食的定义。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资益而反损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称为食。有情一期生存的延续,必要有段食,特别是这欲界的人间。没有这,虽有别的资益──食,也难于生存。如入定过久,由于缺乏段食,出定时即不能支持而死亡,这可见段食对于人类的重要。以定慧的修持来说,如营养不足,身心过于衰弱,定慧也不能成就。苦行者不知适宜的段食,对于生存及修养的重要性,所以会惊奇释尊的受食而得到正觉。要知道,段食不但直接的资益营养了肉体,有健康的肉体,能发生健康的精神,所以也间接资益了精神。
(2)触食︰触是六根发六识,认识六尘境界的触。根、境、识三者和合时所起合意的感觉,叫可意触;生起不合己意的感觉,叫不可意触。从此可意、不可意触,起乐受、苦受等。这里的触食,主要为可意触,合意触生起喜乐受,即能资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触食也是维持有情延续的重要因素。“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些难治的疾病,每因环境适宜,心境舒畅而得到痊愈。反之,失意、忧愁,或受意外的打击,即会憔悴生病,甚至死亡。近代的卫生学也说︰乐观的心情,是身体健康不可缺的条件。又如修定的人,得到定中的喜乐内触,出定后身心轻安,虽饮食减少,睡眠减少,而身心还是一样的健康。又如按摩,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也是触食的作用。《中含》《伽弥尼经》说︰“身粗色四大之种,从父母生;衣食长养,坐卧、按摩、澡浴、强忍……。”这坐卧、按摩、澡浴、强忍等,说明了触对于有情资养的功用。即使是不可意触,如运动的感受疲劳等,也可以为食的。所以《杂含》(卷十五‧三七三经)云︰“触食断知者,三受则断。”
(3)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愿,即思心所相应的意欲。意思愿欲,于有情的延续,有强大的作用。心理学者说︰一个人假使不再有丝毫的希望,此人决无法生活下去。有希望,这才资益身心,使他振作起来,维持下去。像临死的人,每为了盼望亲人的到来,又延续了一些时间的生命,所以意思也成为有情的食。
(4)识食︰识指“有取识”,即执取身心的,与染爱相应的识。识有维持生命延续,帮助身心发展的力量。“识缘名色”,为佛法中重要的教义,如《长含》《大缘方便经》所说。经中佛对阿难说︰人在最初托胎的时候,有“有取识”。父母和合时,有取识即摄赤白二渧,成为有机体的生命而展开。“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答曰︰无也。”“名色”,指有情的身心自体。这个自体,由于识的执取资益,才在胎中渐次增长起来,而出胎,而长大成人。所以经说︰“识不执取,名色得增长否?答曰︰无也。”此识的执取,直到死亡的前刹那,还不能暂离。假使一旦停止其执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结束,肉体即成为死尸。所以佛说︰“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有取识对于有情资益延续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
四食,是佛陀深细观察而揭示的,都是人世间明白的事实。四食不但有关于现在一期生命的延续,即未来生命的延续,也有赖于意思食与识食来再创。如人类,总是希望生存,愿意长此延续下去。这种思愿的希欲,虽或是极微细的,下意识的,不必经常显著表现的,但实在是非常的坚强热烈。到临死,生命无法维持时,还希图存在,希图未来的存在。一切宗教的来生说,永生天国说,都是依着这种人类的共欲──“后有爱”而成立的。有情的生死相续,即依此爱相应的思愿所再创,所以说︰“五受阴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杂含》卷十‧二六○经)同时,有取识即与取相应的识,在没有离欲前,他是不会停止执取的。舍弃了这一身心,立刻又重新执取另一身心,这即是入胎识的执取赤白二渧为自体。如猕猴的跳树,放了这一枝,马上抓住另一枝。此有取识的执持,是“揽他为己”的,即爱着此自体,融摄此自体,以此为自,成为身心统一而灵活的个体。对于有情身心的和合相续,起着特殊的作用。现代的学说,于维持一期生命的条件,前三食都已说到,但对于意思食的资益未来,识食的执取,还少能说明。
人类的生存欲──思食,以个体生存为中心。深刻而永久的生存欲,即“后有爱”。又要求扩大永续的生存,即种族繁衍的思愿。小自家庭,大至国族,人都希望自家自族的繁衍永续;不但人类,即小至蝼蚁,也还是如此。这种族生存的延续欲,表现于有情与有情间的展转关系中。佛法以人类为本,但并不专限于人类的说明,普遍到一切有情。低级的有情,有些是不必有父母子女同在的关系,所以虽有种族延续的事实,而都由本能的繁殖,常缺乏明确的种族意识。人类可不然,幼弱时期很长,须赖家庭父母的抚养;生存的需要复杂,须赖同族类的保护与互助,所以种族延续的意欲,也特别强烈。这延续种族生命的动力,即摄于意思食。
[参考资料] (一)《长阿含经》卷八〈众集经〉;《中阿含经》卷七〈大拘絺罗经〉、卷四十九〈说智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杂阿含经》卷十四、卷十五、卷十七;《起世经》卷七;《大楼炭经》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九、卷一五四;《杂阿毗昙心论》卷八、卷十;《成实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二)《大智度论》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