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回向(梵pariṇāma,藏yṅs-su bsṅo-ba)
此词有“回转趣向”之语义。意谓回转自己所作的功德善根以趣向菩提,或往生净土,或施与众生等。如旧译《华严经》卷十五〈十回向品〉所说(大正9‧495a)︰“此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以彼善根如是回向,令此善根功德力,至一切处。”《无量寿经》卷下云(大正12‧272b)︰“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在《大乘义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种回向,即(1)菩提回向︰谓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德。(2)众生回向︰谓深念众生,故愿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给与他人。(3)实际回向︰谓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回自己的善根,求平等如实法性。
《华严经疏》卷二十六将此三种回向开列为十种,即(1)回自向他,(2)回少向多,(3)回自因行向他因行,(4)回因向果,(5)回劣向胜,(6)回比向证,(7)回事向理,(8)回差别行向圆融行,(9)回世向出世,(10)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此中,前三者为众生回向,次三为菩提回向,次二实际回向,最后二种通果及实际。
又据《往生论注》卷下所述,回向有往相、还相等二种。“往相”谓以自己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同往生阿弥陀佛的安乐净土。“还相”谓往生彼土之后,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此中,往相回向系《无量寿经》等所谓的回向心,即以自己过去及今生所作的功德善根回施众生,愿共往生净土。还相回向之义稍异,即已生净土后,起大悲心更回入此土,教化一切众生,期共向佛道。
◎附︰梶山雄一(等)着‧李世杰译《中观思想》第七章第二节(摘录)
回向──功德的施与
菩萨连自己的功德,都愿施与给别人。把自己所积的功德,为了别人的幸福,转向给别人,叫做“回向”(pariṇāma),这也可说是博爱精神之大乘佛教式的发展。功绩或善根,本来是作为善行之果报而自动蓄积的,故其果报,本来是一定会带给善行者本人的。除了当事人本身做不善而其功绩抵消之外,其行为的效力是不会消失的。现在,对于如此的功绩,菩萨也说︰“为了别人,要把这个功绩转给别人。”“为了一切有情,愿我不会发生没有用处之善根!”
如此,菩萨所积的善根,乃变成慈悲的力量。以慈悲的实践为其一切行的整个内容之菩萨,他一面实践布施等善行,为别人而积聚功绩,同时为防止自己的功绩被抵消而尽量回避恶行。因为如果做坏事而堕落地狱,则为别人的幸福而欲做的奉献,以及菩萨道的实践,都会变成不可能。因此,为了完成奉献于别人之目的,恶行是必须回避的,持戒是必要的。
[参考资料] 《观无量寿经》;《观经疏》卷四;《往生礼赞偈》;《华严经探玄记》卷八;《净土宗略钞》;《选择传弘决疑钞》卷四;《往生论注记》卷四;多田鼎《回向论》;《さとリと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