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梵hetu,藏rgyu)指能招致结果或促成结果的原因。对其种别,诸经论之说莫衷一是,有分为二者,如《成唯识论》卷二等说生、引二因。有分为五者,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一、《俱舍论》卷七等说生、依、立、持、养五因。《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一亦说生、和合、住、增长、远五因。有分为六者,如《阿毗达磨发智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十六、《俱舍论》卷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等说能作、俱有、相应、同类、遍行、异熟六因。有分为十者,如《瑜伽师地论》卷五及卷三十八、《显扬圣教论》卷十八、《成唯识论》卷八等说随说、观待、牵引、生起、摄受、引发、定异、同事、相违、不相违十因。
  又就修行而言,相对于佛果,则菩萨地可称为因位或因地。相对于果德而称其修行为因行。又就众生可得佛果的因而言,《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说生、了二因及正、缘二因;同经卷二十九说正、了二因;《佛性论》卷二说应得、加行、圆满三因佛性;天台的《金光明经玄义》卷上及《四教义》卷六举正、了、缘三因佛性说。
  《优婆塞戒经》卷一总括因的种别,云(大正24‧1035c)︰
  “我为众生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说四因,或说五因,或说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烦恼、业、器。言四因者,所谓四大。言五因者,未来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经中所说六因。言七因者,如法华说。言八因者,现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经说。言十因者,如为摩男优婆塞说。十一因者,如智印说。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
  (二)(梵hetu,藏gtan-tshigs)因明学用语。有广狭二义。
  (1)狭义的因︰五支或三支作法之一。在因明论式中,担负证成宗的主要职能。例如在“声无常(宗),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的立量中,作为因的“所作性故”是“正能立”,而作为喻的“如瓶等”,只是助能立,是辅助“因”证成“宗”的。判别因的正不正,在古因明中有九句因,在新因明,则为因三相。
  (2)广义的因︰凡能助使敌者了悟的,都可称为因。亦即在论辩中,立者的言论能使敌者了悟,此称为生因;而敌者具有了解立者所说言论的智力,则称为了因。生因、了因皆可再细分为言、义、智等三因,而成所谓的“六因”。(参阅附录)
  ◎附︰石村《因明述要》第三章(摘录)
  因,是三支作法中的第二支,但它在整个论式中,处于枢纽的地位,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古印度把关于论辩中推理、论证的学说称为因明,正是与因在整个论式中的独特作用联系着的。
  论辩总是在立论者和敌论者二方之间进行的。立论者仅仅说出宗并不能使敌论者了悟。促使敌论者了悟并接受立者所立的宗,有赖于因和喻。所以,新因明在三支功能的分界上,称宗为“所立”,称因、喻为“能立”。但是,因和喻虽然同属能立,它们的作用还不是等同的。喻的作用不过是助因成宗,严格说来,只是“助能立”;只有因才是论证宗所以能够成立的根据,应是“正能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宗能够不能够成立,或说一个论式是真能立还是似能立,都有赖于因的陈述。
  因明家认为立者对于因的陈述,所以能使敌论者了悟,是由于立者具有生因、敌者具有了因的缘故。何谓生因?这是指立者陈述因的言语能够启发敌论者了悟的效力。故《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云(大正44‧101c)︰“如种生芽,能别起用,故名为生因。”何谓“了因”?这是指敌论者能从因的陈述中了悟立者所要表达的义理的智力。故《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云(大正44‧101c)︰“如灯照物,能显果故,名为了因。”
  再从立者方面说,立者要使自己的言论能够启迪敌者的智力,那言论就必须合乎正确的事实以及由此得出的义理;而要发表包含抽象的义理的言论,那又不能不有洞察义理的智力。所以,立者在发议论的时候,直接启发敌者智力的虽然是言语,但立者的智力以及由智力所透达的义理,也未尝不在间接地启发敌者了悟的智力。由此看来,生因就可分别为言生因(言语)、义生因(义理)、智生因(立者的智力)。但这三者中,言生因是最重要的,所以一般说到生因的时候,都指“言生因”。
  更从敌论者方面说,了悟固然必须有智力,但智力以外,也不可没有所了悟的义理;而要了解义理,又须先听到用以传达义理的言语。所以,当敌论者有所了悟时,其次序总是先听到言语,然后以其智力理解那言语所宣表的义理。由此看来,了因也可分为言了因、智了因、义了因。但这三者中,智了因是最根本的,所以一般说到因的时候,都指“智了因”。
  现在把上面说的生因和了因的种类、关系和作用,表示如下︰
  从以上几层讨论中可以看出︰因,不仅在论式中是三支的枢纽,它贯通于宗和同喻、异喻,而且还是立敌双方所以能够交流思想、彼此通解的桥梁。因而,它的重要作用是无与匹敌的。
           ┌言生因
    ┌生因(立者)┼智生因──重言生因┐
    │      └义生因      │表现为三支中“
  二因┤                │因”的陈述,使
    │      ┌义了因      │立敌通解
    └了因(敌者)┼智了因──重智了因┘
           └言了因
  然而,对于立者所立的宗来说,有了因的陈述并不就表明这个宗能够成立了。有如宗有正宗和似宗的区别,因也同样有正因和似因的分界。至于用以判别一个因是正或不正的,在古因明中是用“九句因”,在新因明中用“因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