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因中有果(梵sat-kārya,藏Ḥbras-bu sṇa-nayod-pa)
谓因中内具果性。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数论学派的主张;为“因中无果”论之对称。此种主张,主要认为万有之生成即自性之开发,故自性中自然内具万有之果性。如由沙中不能出油,而压麻则出油。若因中原本即无果性,则果不出生。《金七十论》卷上谓有五因,故说因中有果,其文云(大正54‧1246c)︰“我义中有五因,能显因中定有果。何等有五因?无不可作故,必须取因故,一切不生故,能作所作故,随因有果故,故说因有果。”
《瑜伽师地论》卷六列有十六外道,其第一即因中有果论。该论破此外道之执云(大正30‧303c)︰
“因中果性,为未生相?为已生相?若未生相,便于因中果犹未生,而说是有,不应道理。若已生相,即果体已生,复从因生,不应道理。是故因中非先有果。然要有因待缘果生。”
[参考资料] 《显扬圣教论》卷九;《摩诃止观》卷十(上);《中观论疏》卷二(本);《百论疏》卷下之上;《瑜伽论略纂》卷三;《十住心论》卷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瑜伽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