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因明正理门论(梵Nyāya-dvāra-tarka-śāstra)
一卷。印度‧陈那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在弘福寺译出。又称《正理门论》《理门论》。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书名“因明”一词,梵本原来没有,译者为要表示此论的性质而加上去的。大藏中另存义净(635~713)所译《因明正理门论》一卷,论本部分和奘译完全一样,仅仅开头多了“释论缘起”一段。这一段最后说︰“上来已辨论主标宗,自下本文随次当释。”可见义净拟译的是一种释论而非论本,他只译了一点,后人取奘译论本凑足一卷,录家因而误传,大藏中亦相沿未改。
作者陈那,传说是世亲门人,擅长因明。其有关因明的著书凡有八论,《理门论》即其一种。(见义净《南海寄归传》卷四,八论除《理门》外,余七为《观三世论》《观总相论》《观境论》《因门论》《似因门论》《取事施设论》及《集量论》。其中《因门》《似因门》二论,现不传;余有汉译或藏译本。)陈那因明著述,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以论法为中心,后期以认识论为中心。《集量论》为后期代表作,《理门论》则为前期代表作。故论文开首即标出宗旨︰“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全论分两大段,第一大段论述能立及似能立,第二大段论述能破及似能破。
本论首段分真能立和立具。是真能立方面,唯取随自意乐而立宗义,并须避免种种相违的似宗。此类似宗可分析为五︰自语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现量相违、比量相违。其次,依因之三相改五支论式(宗、因、喻、合、结)为三支比量,使因明论证开始具有演绎推理的必然性。论式中的因(或中词)须立敌共许,方能令敌生忆念,依此忆念方生了智,依此了智方能成宗。所以违背因之初相──遍是宗法性(遍有法皆具此因),就犯四不成过︰两俱不成、随一不成、犹豫不成、所依不成。依因之后二相──同品定有性与异品遍无性,配合成为九句,以为因的真似的刊定。九句即︰(1)同异品共有,(2)同品有异品无,(3)同品有异品俱,(4)同品无异品有,(5)同异者均无,(6)同品无异品俱,(7)同品俱异品有,(8)同品具异品无,(9)同品俱异品俱。在这九句中,只有第二同有异无与第八同异俱无是正因,第四、第六属“法自相相违”,其他五种都犯“不定”过(威利布萨那《印度逻辑史》中认为发现(2)、(8)为正因,据他所知道的是以陈那为第一人)。(2)、(8)所以成为正因,其关键不在于同有或同俱,主要是在于异无。如立“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同喻如瓶,异喻如空”。同品之瓶,有“所作性故”这个因,而异品之空却没有,同有异无,当然是正因。但如立︰“声是无常,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同喻如瓶如闪电,异喻如空。”这“勤勇无间所发性故”因,于瓶有,而于闪电无,虽不同于第二同品遍有,而依“勤勇无间所发性”因,仍祇成立声是无常宗,不会成立声是常宗,所以也是正因。玄奘所译因明论书,对于因之第二相,不译成同品遍有性而译成同品定有性,正是体现了陈那将正因分为同有异无和同俱异无两类的精神。陈那由第四、第六句和正因相反的方面,又发展说有四相违与“相违次第”的相违因。
在喻支方面,陈那又明确了论式上合和离的正确作法,同喻的合作法,是以因(中词)合宗(大词),举例说︰什么法上有所作法,就什么法是无常,异喻陈那的离作法是由宗离因,举例说︰什么法不是无常,什么法上便没有所作性,反此,就有“倒合”、“倒离”之过。其次,谈到立具,即是现量与比量。现量有四类︰(1)五识,(2)和五识同起的意识,(3)贪等心所的自证分,(4)定中离教分别的瑜伽现量。比量有两层︰(1)从现量或从比量而来的审了宗智,这是远因;(2)忆因之念,才是近因。因为由于回忆才明白因与宗有必然的联系,如正面了解限有烟应有火,所作应是无常,反面也明确了无火必无烟,常必非所作。可见比量的决定智(果)实合审宗智(远因)与忆因念(近因)而生。至于陈那为什么只说现比二量,其根本理由,就是所量之境不外自相(特殊)与共相(一般)。事物的本身或者它的特定的意义,各依附着它的本身而不通到其他方面的叫做自相,譬如风声,无关其他的声音,就是事物的本身。无常只指风声而不指其他,这叫做特定的意义,都是属于自相。如有法体或义象缕贯华,那就是共相。譬如“声”的概念,通于人声、钟声、鸟声、树声、雨声等。又如“无常”的概念,通于瓶盆、草木、鸟兽等,都属于共相。认识自相的叫做现量,因为是对现在事显现现成证知的。认识共相的叫做比量,因为是有待三相推比才决定知道的。在人类知识的领域内,除了自相共相,再也没有所量之境,所以能知之量,也只限于现量和比量,不容增减。
本论第二大段述能破与似能破。在能破方面,可分为六类︰支缺(缺一有三,缺二有三而无全阙)、宗过、因过不成、因过不定、因过相违、喻过。似能破方面,用以上能破的标准,衡量过去所说的过类,只取其十四种︰似宗过破有一,叫做常住相似。似缺因过能破有三︰至不至相似、无因相似、第一无生相似。似喻过破有二︰生过相似、第三所作相似。似不成因破,凡有四种︰无说相似、第二无异相似、第二可得相似、第一所作相似。似不定因破有九︰同法相似、异法相似、分别相似、犹豫相似、义准相似、第一第三无异相似、第一可得相似、第二可得相似、第二无生相似。似相违破有一,叫作第二所作相似。除了重复以外,共有十四过类。
本论详于立破,对于现比量论述则较少,这表示作者在着此论时,还保留一些旧观点,并未形成量论(包括认识论和逻辑)的整个体系。但作者不久即以本论为基本资料,而另著《集思论》,不再以现比量为能立的资具,而予以独立的地位,大成了量论的组织,所以本论也含有从论法到量论的过渡意义。
译者玄奘在印度游学时,对于因明反复钻研,有很深的造诣。他回国五年继译商羯罗主《入正理论》之后译出了本论。译本既出,他门下弟子,竞作注疏。后人相继撰述,可考者,有神泰的《述记》一卷(今存本不全),太贤的《古迹记》一卷,大乘光的《记》二卷,圆测的《疏》二卷,文轨的《疏》三卷,净眼的《疏》三卷,胜庄的《述记》二卷,憬兴的《义钞》一卷,道证的《疏》二卷、《钞》二卷,玄范的《疏》二卷,定宾的《疏》六卷,文备的《疏》三卷、《注释》一卷、《钞》一卷,崇法师的《注》四卷,以上可惜大都已佚失不传。此外,窥基《因明大疏》尝引本论诠文(日人宝云等尝引用以注疏本论),但也详前略后。随后慈恩宗势力衰微,《理门》一论遂至无人过问了。近代中外学者研究成果较大的有如下列︰
(1)欧阳渐撰︰《因明正理门论本叙》(1930),将此论的要义和《入正理论》、法称因明的同异详略问题,做了极其扼要的叙述。
(2)吕澄与释印沧合撰︰《因明正理门论本证文》(1927),此作对勘《集量论》,考正译文,注出同异,可助理解,兼明学说的渊源。
(3)丘檗撰︰《因明正理门论斠疏》六卷,依据证文广为辑引解释,据其例言︰“斠疏辑成,綦难匪易。一疑之析,动经浃旬,一词之出,遍征众籍,采缀纶贯,几经审慎。”显见他费了不少功力。
(4)日人宇井伯寿撰︰《因明正理门论解说》(1929),篇首有序论,将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在因明的地位以及西欧与印度学者对《正理门论》及《入正理论》混淆的说法,都作了相当详尽的批判叙述。其解释部分,除依据旧说,更采取西欧学者新的研究并征引梵本,作出正确的解释。宇井伯寿后更于1950年,将《正理门论》译成日文,列入所著东洋的论理附录。
(5)意人将《正理门论》译成英文(1930)。(虞愚)
◎附︰A. K. Warder着‧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第十一章(摘录)
《因明正理门论》(Nyāyamukha,意为逻辑入门)现存于汉语中,是一本像《如实论》或《论轨》的概要性手册。它也仿照该二书的编排,分为上下两篇,一是关于论证,一是关于破斥。在谈论证的末尾也讨论了知识方法。然而内容差不多在每个细节上与《论轨》都不同,定义有所改进,当然是运用“因轮”。论证有三支,像《论轨》一样,但安排为︰(1)中词(因),(2)实例(喻),(3)论题(pakṣa,宗;这里用论题代替陈述,但意义相同)。像《论轨》一样有两种知识方法,现量和比量,至于圣教或声量与类比量主张归于比量(真实的)。陈那对他所接受的两种知识方法的定义是新的,表现他的新知识论的出发点。
现量是没有分别的知识。这里解释为无分别(avikalpaka),未通过分类(viśeṣaṇa)或假立名言(abhidhyāyaka)等的转换(up-acara,比喻,更严格说是转换)的知识,它是在五官感觉的各个方面直接缘境(artha),如色境(rūpa)等等,而显现的。
比量是通过中词得来的知识。它认识一个主体是属于某一类别的,属于具有某种特殊性质(中词)事物的一类。主体也可以属于其他类别,如果选定了其他特性。但是比量只认识类别的特性(共相),而现量认识对象自身的特性(自相),是无类别的(它是先于分别而为其条件的)。类别是为智力所想像出来的,它们客观上并不存在。
陈那在这里说,除了对象本身和类别这两种之外,没有其他东西是可以知道的。这两种知识各有其独立的被认识的方法,而这两种知识方法是完全有分别的,它们认识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现量关系客观实在,但也立即止于客观实在,因为不能够给对象分类,甚至不能给对象定名称,那都需要思量分别的。真实对象保持着未经分类的特殊性。比量限制在想像分别(语言和分类)的知识,与没有客观实在性的类别范畴发生关系,它不能达到真正的对象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