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因能变(梵hetu-pariṇāma,藏rgyur-gyur-ba)
略称因变。为果能变的对称。唯识家就诸识变现诸法,分别为因能变与果能变二种,其中,第八阿赖耶识中所摄藏的种子,能转变而现起诸法,称为因能变。另由种子所生起的八识,能各从自体变现出见、相二分,称为果能变。因能变的“变”,是转变之义;果能变的“变”,则为变现之义。
一切种子现起诸法时,有两种之别,一是现起与三性(善、恶、无记)色心各自之自性等同流类之法,一是善恶种子资助其他劣弱的无记性种子而令现起。前者为产生万法的亲因缘种子,称为名言种子,又称等流习气。此亲因缘种子系由于名言(表义、显境)而于第八识中所熏生,能使三性色心之法引生与各自之性类等同流类的结果,故称等流习气。即如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无记之因生无记之果,心法的种子生心法,色法的种子生色法,皆是此等流习气的能变作用。
后者为产生万法的疏因缘种子,称为“业种子”,又称“异熟习气”。此疏因缘种子系由善恶二业而于第八识中所熏生者,势用殊胜故,能扶助其他劣弱的无记性习气而产生无记的结果。异于自性善恶,而令非善非恶之无记结果成熟,故称异熟习气。
如此,此二种习气或为亲因缘,或为疏因缘,能转变而产生诸法,故名为因能变。即等流习气引生与后之自类种子同类的现行,异熟习气引生与自类相异的现行异熟果。《成唯识论》卷二云(大正31‧7c)︰“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
总之,因能变,为因即能变之意,即指等流、异熟二因能转变引生等流、异熟二果。详言之,由等流之力生八识三性之果,由异熟之力,生除第七识之外余七识无记之果。此系就因位有漏心而言。若就无漏之种子而论,唯第六、第七识的种子及现行有等流之因果,而无异熟之因果。又若佛果的八识现行,由于无熏习之义,亦唯有等流而无异熟。然而,如是单以种子谈第八识之能变,系于第八识之种子识、现行识二义中,就种子识而言之。
◎附︰罗时宪《唯识方隅》〈诸行〉(摘录)【戊一】因能变与果能变
一切现行相分、见分,皆是识所转变(转是生起义,转变即变生)。有所变即有能变,以能与所恒相待故。能变有二重︰(一)因能变;(二)果能变。(见《识论》二及《述记》十二)
因能变有三解︰
(1)因能变唯自种子︰因,谓赖耶所摄持之种子,不论其为名言种子或业种子,相分种子或自体分种子,皆有能生果之功能,名因。此因种子,能变生心、心所之自体分(自体分与见分同一种子而生,故自体分种子即见分种子)、相分(别有种子之相分),及能变生后刹那之自类种子,故名能变(因即能变,持业释)。此解全依《识论》。
(2)因能变通种现︰窥基于《识论述记》十二中别出己见,以为种子为因变生现行固是因能变,现行为因而熏生种子亦应是因能变。此解于理可通,然摄法太广;以依此解,则一切行皆是因能变,安立因能变名反无用故。此解虽出自窥基,然慧沼作《了义灯》,已弃不用。
(3)因能变唯自体分种︰近人熊十力于所著《佛家名相通释》下云︰“因变,即种子为因,而生识体。果变,即由识体现起相见二分。(中略)如眼识心王自证分,从其自种而生;故说彼自种为因能变。即此心王自证分上,现起相、见二分;便说此心王自证分,为果能变。”熊氏此说,于相见同种家可通,于相见别种家说不通。何以故?以相分种子既不属因能变,亦不属果能变故。熊氏既许有一分相分别有种子,而又不说此种子是因能变,可见其摄义不周也。
故三说中,以第一说为胜。
果能变者︰果,谓一切现行心、心所之自体分。自体分以自种子为因而得生,故望因而名果。此现行果(自体分)于生起之刹那,即转变为相、见二分,故复名此自体分为能变。(果即能变,亦持业释)
通涂所云“识变”,乃合因能变及果能变而言。此因能变及果能变,本非二事,亦非异时。以是同一识聚之心、心所种子,辗转为增上缘而起现行故;即自体分以种子为因而得生,自体分从种而生之刹那,同时即变生相、见二分;若相分别有种者,则由自体分种挟相种而俱起,仍得说是自体分之所变也。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卷四;《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三;《唯识学概论》《唯识学的发展与传承》《唯识思想论集(一)》《唯识思想论集(二)》《唯识思想今论》《唯识问题研究》《唯识典籍研究(一)》《唯识典籍研究(二)》(《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3}~{30})。